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 | 第11-14页 |
1.1.1 时代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电子行业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3 本企业发展的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的内容及论文结构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质量、绩效评价与精益思想研究发展现况 | 第17-27页 |
2.1 国内外关于质量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研究 | 第17-25页 |
2.1.1 文献综述 | 第17-21页 |
2.1.2 归纳总结 | 第21-25页 |
2.2 关于精益质量管理的研究 | 第25-26页 |
2.2.1 精益质量管理的含义 | 第25页 |
2.2.2 精益质量管理的来源 | 第25页 |
2.2.3 精益质量管理的对象 | 第25-26页 |
2.2.4 精益质量管理的特点 | 第26页 |
2.2.5 精益质量管理的推行 | 第26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精益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27-44页 |
3.1 精益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| 第27-28页 |
3.2 指标体系的一般性指标 | 第28页 |
3.3 DH 公司精益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的设立研究 | 第28-32页 |
3.3.1 公司运营特点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3.2 公司产品特点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3.3 公司市场状况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4 精益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的主要评估指标 | 第32-40页 |
3.4.1 领导作用与质量组织建设指标 | 第32-34页 |
3.4.2 精益质量策划管理指标 | 第34-35页 |
3.4.3 精益质量环境管理指标 | 第35-36页 |
3.4.4 供应商质量管理及来料品质控制 | 第36页 |
3.4.5 过程质量控制 | 第36-37页 |
3.4.6 品质工程控制 | 第37-38页 |
3.4.7 精益质量信息化 | 第38页 |
3.4.8 质量、成本、效率目标 | 第38-40页 |
3.5 指标的评分说明 | 第40-43页 |
3.5.1 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 | 第40-42页 |
3.5.2 评分的无量纲化处理 | 第42-43页 |
3.5.3 体系实施效果评估等级 | 第4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因子分析法、层次分析法与质量管理绩效评价 | 第44-52页 |
4.1 选择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精益质量管理绩效评价的缘由 | 第44-45页 |
4.2 因子分析法的原理 | 第45-47页 |
4.2.1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| 第45页 |
4.2.2 因子分析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统计意义 | 第45-47页 |
4.3 基于因子分析的层次分析法 | 第47-51页 |
4.3.1 层次分析的原理 | 第47页 |
4.3.2 层次分析的步骤 | 第47-5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DH 公司精益质量管理绩效评价实例分析 | 第52-78页 |
5.1 调查问卷的设计 | 第52-53页 |
5.1.1 调查问卷的目的 | 第52页 |
5.1.2 问卷设计的原则 | 第52-53页 |
5.1.3 问卷的设计 | 第53页 |
5.2 精益质量管理绩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| 第53-69页 |
5.2.1 样本数据的来源 | 第53页 |
5.2.2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2.3 确定主因子 | 第54-59页 |
5.2.4 评价指标体系的校准与确定 | 第59-60页 |
5.2.5 求解指标权重 | 第60-69页 |
5.3 DH 公司精益质量管理绩效水平评价实施 | 第69-76页 |
5.3.1 背景 | 第69-70页 |
5.3.2 DH 公司内部工序 | 第70-71页 |
5.3.3 组织评分 | 第71页 |
5.3.4 分值无量纲化处理 | 第71-74页 |
5.3.5 各工序精益质量管理绩效评价及建议 | 第74-7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6-78页 |
结束语 | 第78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3页 |
附录 1 | 第83-85页 |
附录 2 | 第85-86页 |
附录 3 | 第86-91页 |
附录 4 | 第91-9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
附件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