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0 前言 | 第12-25页 |
0.1 霍乱弧菌的致病性 | 第12-14页 |
0.1.1 霍乱弧菌的致病机理 | 第12-13页 |
0.1.2 霍乱弧菌常用于检测的靶基因 | 第13-14页 |
0.2 宏基因组学简介 | 第14-18页 |
0.2.1 宏基因组学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0.2.2 宏基因组文库的分类 | 第15页 |
0.2.3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筛选 | 第15-18页 |
0.3 质粒标准样品的制备 | 第18-19页 |
0.4 核酸恒温扩增技术 | 第19-23页 |
0.4.1 常见核酸恒温扩增技术发展现状 | 第19-20页 |
0.4.2 切刻内切酶新型核酸恒温扩增技术 | 第20-23页 |
0.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| 第23-25页 |
0.5.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3页 |
0.5.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3-25页 |
1 两种血清型霍乱弧菌 Fosmid 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| 第25-47页 |
1.1 引言 | 第25页 |
1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6页 |
1.2.1 两种霍乱弧菌的来源 | 第25-26页 |
1.2.2 主要试剂及仪器 | 第26页 |
1.2.3 常规溶液及缓冲液的配制 | 第26-27页 |
1.2.4 常规培养基的配制 | 第27-28页 |
1.2.5 Fosmid 文库构建方法 | 第28-36页 |
1.2.6 阳性克隆菌的筛选及 Fosmid 文库的保存 | 第36页 |
1.2.7 Fosmid 文库库效率及稳定性评价 | 第36页 |
1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5页 |
1.3.1 霍乱弧菌总 DNA 的提取条件的优化 | 第36-37页 |
1.3.2 MO45 和 N16961 基因组 DNA 大小确定 | 第37-39页 |
1.3.3 回收的末端修复 DNA 片段大小的确定 | 第39-40页 |
1.3.4 文库滴度的测定 | 第40页 |
1.3.5 Fosmid 阳性克隆的涂布与筛选 | 第40-41页 |
1.3.6 Fosmid 文库稳定性及库效率的评价 | 第41-43页 |
1.3.7 文库末端测序 | 第43-45页 |
1.4 讨论 | 第45-46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2 目的基因的筛选及质粒核酸标准样品的制备 | 第47-60页 |
2.1 引言 | 第47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47-51页 |
2.2.1 样品来源 | 第47页 |
2.2.2 主要试剂 | 第47-48页 |
2.2.3 主要仪器 | 第48页 |
2.2.4 克隆菌 fosmid 质粒的提取 | 第48-49页 |
2.2.5 目的基因的筛选 | 第49-51页 |
2.2.6 Fosmid 质粒标准样品的制备及稳定性分析 | 第51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8页 |
2.3.1 克隆菌 Fosmid 质粒的提取 | 第51-52页 |
2.3.2 实时荧光 PCR 筛选目的基因 | 第52-55页 |
2.3.3 Fosmid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| 第55-57页 |
2.3.4 Fosmid 质粒标准样品的保存 | 第57-58页 |
2.4 讨论 | 第58-5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3 O1 和 O139 型霍乱弧菌 NEMA 检测技术的建立 | 第60-74页 |
3.1 引言 | 第60-61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61-65页 |
3.2.1 主要试剂 | 第61页 |
3.2.2 主要仪器 | 第61页 |
3.2.3 实验菌株 | 第61-62页 |
3.2.4 实验方法 | 第62-65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5-72页 |
3.3.1 NEMA 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 | 第65-68页 |
3.3.2 霍乱弧菌 NEMA 快速检测技术的验证 | 第68-69页 |
3.3.3 NEMA 检测技术的评价 | 第69-72页 |
3.4 讨论 | 第72-7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4 结论 | 第74-76页 |
本论文创新点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3页 |
附录 | 第83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6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