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选题意义及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3.1 国外社区管理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2 国内社区管理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5 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理论概述及国内社区管理现状 | 第18-27页 |
2.1 理论概述 | 第18-23页 |
2.1.1 社区管理的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2.1.2 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 | 第19-21页 |
2.1.3 社区管理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3页 |
2.2 国内社区管理模式现状 | 第23-27页 |
2.2.1 国内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情况 | 第23-24页 |
2.2.2 国内社区管理模式的实践 | 第24-26页 |
2.2.3 国内社区管理模式实践存在的问题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成都市锦江区创新社区管理“3+1”模式案例 | 第27-38页 |
3.1 锦江区社区管理“3+1”模式创新的起因 | 第27-31页 |
3.1.1 锦江区“3+1”模式产生的背景 | 第27-28页 |
3.1.2 锦江区“3+1”模式的内容 | 第28-29页 |
3.1.3 锦江区“3+1”模式运用现状 | 第29-30页 |
3.1.4 锦江区“3+1”模式的核心 | 第30-31页 |
3.2 成都市锦江区社区管理的举措 | 第31-33页 |
3.2.1 社区自治管理体系日趋健全 | 第31-32页 |
3.2.2 社区党建工作管理体系机制逐渐完善 | 第32页 |
3.2.3 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实现全覆盖 | 第32页 |
3.2.4 社区居民参与渠道实现多元化 | 第32-33页 |
3.3 成都市锦江区社区管理取得的成效 | 第33-34页 |
3.3.1 进一步强化了“三个意识” | 第33页 |
3.3.2 社区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| 第33页 |
3.3.3 社区职能全面发挥 | 第33-34页 |
3.3.4 社区活力得以充分挖掘 | 第34页 |
3.4 成都市锦江区社区管理“3+1”模式的创新性描述 | 第34-38页 |
3.4.1 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实现法制化 | 第34-35页 |
3.4.2 推动社区居民代表广泛参与 | 第35页 |
3.4.3 构建新型居民主体社区管理模式 | 第35页 |
3.4.4 社区服务渠道实现多元化 | 第35-36页 |
3.4.5 设立专业社区管理服务站 | 第36页 |
3.4.6 传统“街道办”角色发生转变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成都市锦江区“3+1”模式的社区管理主体分析 | 第38-42页 |
4.1 政府与社区职能方面 | 第38-39页 |
4.1.1 以政府与社区职能协调为前提 | 第38页 |
4.1.2 规范政府行政行为 | 第38-39页 |
4.1.3 以政府管理型服务为导向 | 第39页 |
4.2 社区居民参与方面 | 第39-40页 |
4.2.1 以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为基础 | 第39-40页 |
4.2.2 以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为目标 | 第40页 |
4.2.3 以社区管理机构的健全促进居民参与 | 第40页 |
4.3 社区职能实现方面 | 第40-42页 |
4.3.1 明确社区居民管理委员会主体地位 | 第40-41页 |
4.3.2 以组织创新构建自治管理体系 | 第41页 |
4.3.3 全面落实社区自治组织权利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成都市锦江区“3+1”模式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分析 | 第42-46页 |
5.1 引进人才方面 | 第42-43页 |
5.1.1 增设社区管理岗位 | 第42页 |
5.1.2 完善社区管理体系 | 第42-43页 |
5.1.3 优化社区管理党组结构 | 第43页 |
5.2 培养人才方面 | 第43-44页 |
5.2.1 采取公开招考的人才引入机制 | 第43-44页 |
5.2.2 实施岗位准入人才引进机制 | 第44页 |
5.2.3 运用职业培训人才培养机制 | 第44页 |
5.3 留住人才方面 | 第44-46页 |
5.3.1 优化社区管理人员工作环境 | 第44-45页 |
5.3.2 构建激励性薪酬制度 | 第45-46页 |
第六章 成都市锦江区社区管理案例的经验借鉴与推广 | 第46-50页 |
6.1 锦江区社区管理模式未来发展的现实借鉴 | 第46-48页 |
6.1.1 充分发挥“社区居民”的基础性作用 | 第46页 |
6.1.2 专业社区服务机构建立的必要性 | 第46-47页 |
6.1.3 充分实现社区服务渠道的多元化 | 第47页 |
6.1.4 发挥政府在社区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 | 第47-48页 |
6.2 锦江区社区管理模式未来发展方向 | 第48-49页 |
6.2.1 政府角度 | 第48页 |
6.2.2 社区角度 | 第48页 |
6.2.3 政府与社区和谐共进角度 | 第48-49页 |
6.3 锦江区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| 第49-50页 |
第七章 结论及启示 | 第50-52页 |
7.1 本文结论 | 第50-51页 |
7.2 本文启示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附件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