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1 导论 | 第15-33页 |
1.1 选题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7-29页 |
1.2.1 人口、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献综述 | 第17-20页 |
1.2.2 城市经济圈人口分布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| 第20-22页 |
1.2.3 城市经济圈资源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| 第22-26页 |
1.2.4 城市经济圈环境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| 第26-29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30-33页 |
2 区域人口、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模型 | 第33-48页 |
2.1 RPREE模型 | 第33-41页 |
2.1.1 总体设计 | 第34-35页 |
2.1.2 模型构建 | 第35-40页 |
2.1.3 目标规划模型确立 | 第40-41页 |
2.2 RPRE模型 | 第41-47页 |
2.2.1 人口聚集力 | 第42-43页 |
2.2.2 资源支撑力 | 第43-45页 |
2.2.3 环境承载力 | 第45-47页 |
2.3 RPRE模型与RPREE模型的逻辑关系 | 第47-48页 |
3 边疆城市经济圈人口聚集力分析 | 第48-65页 |
3.1 聚集效应与城市经济圈人口聚集 | 第48-50页 |
3.1.1 聚集效应的基本内涵 | 第48-49页 |
3.1.2 城市经济圈人口聚集效应 | 第49-50页 |
3.2 滇中城市经济圈及其人口聚集的必要性 | 第50-54页 |
3.2.1 滇中城市经济圈概况 | 第51-54页 |
3.2.2 滇中城市经济圈中人口聚集的必要性 | 第54页 |
3.3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聚集特征分析 | 第54-62页 |
3.3.1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分布概况 | 第54-55页 |
3.3.2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自然密度 | 第55-57页 |
3.3.3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经济密度 | 第57-60页 |
3.3.4 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人口聚集力总体评价 | 第60-62页 |
3.4 边疆城市经济圈形成可持续人口聚集力的思考 | 第62-65页 |
4 边疆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力分析 | 第65-86页 |
4.1 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力的内涵 | 第65-67页 |
4.1.1 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力定义 | 第65-66页 |
4.1.2 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力的特性 | 第66-67页 |
4.2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状况及困境 | 第67-74页 |
4.2.1 土地资源现状及问题 | 第68-69页 |
4.2.2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| 第69-70页 |
4.2.3 能源资源现状及问题 | 第70-71页 |
4.2.4 矿产资源现状及问题 | 第71-72页 |
4.2.5 生物资源现状及问题 | 第72-73页 |
4.2.6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状况总体评价 | 第73-74页 |
4.3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力分析 | 第74-83页 |
4.3.1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发展特征 | 第75-80页 |
4.3.2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支撑能力综合测算 | 第80-83页 |
4.4 边疆城市经济圈构建可持续资源支撑力的思考 | 第83-86页 |
5 边疆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分析 | 第86-124页 |
5.1 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| 第86-90页 |
5.1.1 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| 第86-87页 |
5.1.2 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的功能 | 第87-88页 |
5.1.3 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| 第88-90页 |
5.2 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 | 第90-92页 |
5.2.1 功效系数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| 第90-91页 |
5.2.2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| 第91-92页 |
5.2.3 环境承载力的评判原则 | 第92页 |
5.3 滇中城市经济圈环境承载力评价 | 第92-119页 |
5.3.1 滇中城市经济圈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 | 第93-101页 |
5.3.2 滇中城市经济圈声环境承载力评价 | 第101-110页 |
5.3.3 滇中城市经济圈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| 第110-119页 |
5.3.4 滇中城市经济圈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 | 第119页 |
5.4 边疆城市经济圈构建可持续环境支撑力的思考 | 第119-124页 |
5.4.1 滇中城市经济圈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结论 | 第120-122页 |
5.4.2 边疆城市经济圈构建可持续环境支撑力的思考 | 第122-124页 |
6 边疆城市经济圈人口、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| 第124-145页 |
6.1 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| 第124-125页 |
6.2 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125-131页 |
6.2.1 主成分分析法 | 第125-127页 |
6.2.2 耦合协调度模型 | 第127-131页 |
6.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、资源、环境发展水平 | 第131-134页 |
6.3.1 人口系统发展水平 | 第131-133页 |
6.3.2 资源系统发展水平 | 第133-134页 |
6.3.3 环境系统发展水平 | 第134页 |
6.4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、资源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 | 第134-137页 |
6.4.1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、资源、环境耦合协调度计算 | 第135-137页 |
6.4.2 滇中城市经济圈人口、资源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 | 第137页 |
6.5 滇中城市间人口、资源、环境的发展水平、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对比分析 | 第137-142页 |
6.5.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滇中城市间人口、资源、环境发展水平分析 | 第138-140页 |
6.5.2 滇中城市间人口、资源、环境耦合协调度对比分析 | 第140-142页 |
6.6 结果分析评价 | 第142-145页 |
7 结论与启示 | 第145-151页 |
7.1 本文主要结论 | 第145-147页 |
7.2 启示 | 第147-149页 |
7.3 研究贡献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149-1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1-157页 |
致谢 | 第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