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信贷论文

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支持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第一章 导论第11-17页
   ·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和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·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第12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第12-15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动态综述第13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动态综述第13-14页
     ·评价第14-15页
   ·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第15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·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6-17页
第二章 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支持农民增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第17-22页
   ·陕西省农信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农业银行管理阶段(1983-1996年)第17页
     ·人民银行管理阶段(1996-2000年)第17页
     ·农信社深化改革阶段(2003年-至今)第17-18页
   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现状分析第18-19页
     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的投放规模和结构分析第18页
     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效益分析第18-19页
   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支持农民增收的现状第19页
     ·农信社的贷款对象范围和贷款用途第19页
     ·农信社的涉农贷款额度第19页
   ·现存问题分析第19-22页
     ·贷款覆盖面窄、贷款手续复杂、贷款成本高、贷款利率高和期限短第19-20页
     ·农业贷款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第20页
     ·历史包袱十分沉重,资产质量不高,经营困难,潜在风险仍然很大第20-21页
     ·陕西省部分农信社经营困难第21页
     ·陕西省农信社的农业贷款缺乏必要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第21-22页
第三章 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支持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第22-33页
   ·模型假设前提第22页
   ·模型变量选择第22页
   ·模型设计及贡献率的计算第22-30页
     ·计量结果与检验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回归分析第24-27页
     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支持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的计算第27-30页
   ·结果分析第30-33页
     ·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第30页
     ·农信社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第31页
     ·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第31-33页
第四章 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的投放方式与管理机制创新第33-42页
   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投放方式创新第33-35页
     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投放的目标和原则第33页
     ·陕西省农信社信贷品种和投放结构的创新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·农信社信贷品种的创新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·农信社信贷投放结构的改进和创新第34页
     ·陕西省农信社信贷投放方式的创新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·在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条件下,实行农户联合贷款制度第34页
       ·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、农户联保贷款的投放第34页
       ·适度发放种养殖协会信用联保贷款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·开发"公司+农户"、"公司+基地+农户"的信贷投放方式第35页
       ·开发"订单农业+农户"的信贷投放方式第35页
   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管理机制创新第35-42页
     ·切实转换农信社的经营机制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·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标和原则第36页
       ·构建"以人为本"的农信社内部管理机制第36-38页
     ·强化风险管理,防范金融风险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·建立农信社独特的风险文化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·建立农信社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体系第39-40页
     ·农信社服务体系的创新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·积极推进农信社服务创新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·创新农信社服务方式,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第41-42页
第五章 促进陕西省农信社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与对策第42-45页
   ·提高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的利用效率第42页
   ·加大农信社农业贷款对农业企业和特色农业的支持第42-43页
   ·农信社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资金支持,促进陕西省农村就业结构优化第43页
   ·农信社加大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,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第43-44页
   ·陕西省农信社应创新业务营销机制,遏制农村资金的外流第44页
   ·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和沟通第44-45页
第六章 结束语第45-46页
参考文献第46-48页
致谢第48-49页
作者简介第49页

论文共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广西现代农业可持续性评价分析
下一篇: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的成本收益分析--基于托达罗模型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