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1-17页 |
·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| 第12-15页 |
·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| 第13页 |
·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| 第13-14页 |
·评价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支持农民增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| 第17-22页 |
·陕西省农信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农业银行管理阶段(1983-1996年) | 第17页 |
·人民银行管理阶段(1996-2000年) | 第17页 |
·农信社深化改革阶段(2003年-至今) | 第17-18页 |
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现状分析 | 第18-19页 |
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的投放规模和结构分析 | 第18页 |
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效益分析 | 第18-19页 |
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支持农民增收的现状 | 第19页 |
·农信社的贷款对象范围和贷款用途 | 第19页 |
·农信社的涉农贷款额度 | 第19页 |
·现存问题分析 | 第19-22页 |
·贷款覆盖面窄、贷款手续复杂、贷款成本高、贷款利率高和期限短 | 第19-20页 |
·农业贷款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| 第20页 |
·历史包袱十分沉重,资产质量不高,经营困难,潜在风险仍然很大 | 第20-21页 |
·陕西省部分农信社经营困难 | 第21页 |
·陕西省农信社的农业贷款缺乏必要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支持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| 第22-33页 |
·模型假设前提 | 第22页 |
·模型变量选择 | 第22页 |
·模型设计及贡献率的计算 | 第22-30页 |
·计量结果与检验 | 第23-24页 |
·回归分析 | 第24-27页 |
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支持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的计算 | 第27-30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30-33页 |
·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| 第30页 |
·农信社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| 第31页 |
·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的投放方式与管理机制创新 | 第33-42页 |
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投放方式创新 | 第33-35页 |
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投放的目标和原则 | 第33页 |
·陕西省农信社信贷品种和投放结构的创新 | 第33-34页 |
·农信社信贷品种的创新 | 第33-34页 |
·农信社信贷投放结构的改进和创新 | 第34页 |
·陕西省农信社信贷投放方式的创新 | 第34-35页 |
·在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条件下,实行农户联合贷款制度 | 第34页 |
·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、农户联保贷款的投放 | 第34页 |
·适度发放种养殖协会信用联保贷款 | 第34-35页 |
·开发"公司+农户"、"公司+基地+农户"的信贷投放方式 | 第35页 |
·开发"订单农业+农户"的信贷投放方式 | 第35页 |
·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管理机制创新 | 第35-42页 |
·切实转换农信社的经营机制 | 第35-36页 |
·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| 第36-38页 |
·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标和原则 | 第36页 |
·构建"以人为本"的农信社内部管理机制 | 第36-38页 |
·强化风险管理,防范金融风险 | 第38-40页 |
·建立农信社独特的风险文化 | 第38-39页 |
·建立农信社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体系 | 第39-40页 |
·农信社服务体系的创新 | 第40-42页 |
·积极推进农信社服务创新 | 第40-41页 |
·创新农信社服务方式,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促进陕西省农信社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与对策 | 第42-45页 |
·提高陕西省农信社农业贷款的利用效率 | 第42页 |
·加大农信社农业贷款对农业企业和特色农业的支持 | 第42-43页 |
·农信社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资金支持,促进陕西省农村就业结构优化 | 第43页 |
·农信社加大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,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 | 第43-44页 |
·陕西省农信社应创新业务营销机制,遏制农村资金的外流 | 第44页 |
·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和沟通 | 第44-45页 |
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