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1-17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长,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| 第11页 |
·金融海啸袭击城市经济,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 | 第11-12页 |
·乡镇企业担负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历史使命 | 第12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述 | 第13-15页 |
·国外的理论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的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·评述 | 第15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·模拟法 | 第16页 |
·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| 第16页 |
·比较分析法 | 第16页 |
·经验总结法 | 第16页 |
·论文的可行性及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托达罗模型的理论解析及相关的概念界定 | 第17-21页 |
·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含义 | 第17页 |
·劳动力迁移受到比较经济利益和心理上其他因素的考虑的刺激,其迁移的主要动机是城乡预期收入差异 | 第17页 |
·劳动力迁移的决策取决于“预期”的而不是实际的城乡工资差距 | 第17页 |
·城市新就业岗位的创造可能会带来城市失业率增加 | 第17页 |
·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还取决于其寻找工作的时间和迁移成本 | 第17页 |
·托达罗模型的政策意义 | 第17-18页 |
·托达罗模型的缺陷 | 第18-19页 |
·托达罗模型与中国国情的不适应性 | 第19页 |
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9-21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| 第19-20页 |
·乡镇企业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分析 | 第21-24页 |
·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分析 | 第21-22页 |
·显性成本 | 第21页 |
·隐性成本 | 第21-22页 |
·劳动力转移的收益分析 | 第22页 |
·货币性收益 | 第22页 |
·非货币性收益 | 第22页 |
·基于修正的托达罗模型的成本收益模型 | 第22-24页 |
·修正后的成本收益模型 | 第22-23页 |
·成本收益模型的优点 | 第23页 |
·成本收益模型的缺点 | 第23-24页 |
第四章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| 第24-30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和向城市转移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| 第24-28页 |
·转移成本的比较 | 第24-25页 |
·转移收益比较 | 第25-27页 |
·就业概率的比较 | 第27页 |
·小结 | 第27-28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转移的比较分析 | 第28-30页 |
第五章 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| 第30-33页 |
·乡镇企业发展的机遇 | 第30-31页 |
·党和国家的政策为乡镇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| 第30页 |
·农民工返乡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| 第30-31页 |
·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| 第31-33页 |
·对乡镇企业认识上的偏差制约乡镇企业发展 | 第31页 |
·乡镇企业的空间分布及产业结构不合理 | 第31-32页 |
·资金、技术、管理水平较低制约乡镇企业发展 | 第32页 |
·缺少高素质人才导致乡镇企业缺乏创新,陷入困境 | 第32-33页 |
第六章 如何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| 第33-37页 |
·各地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 | 第33-34页 |
·加大扶持力度,为乡镇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| 第33页 |
·打造产业集群,引导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 | 第33-34页 |
·调整产业结构,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| 第34页 |
·产权制度改革,明晰乡镇企业主体 | 第34页 |
·发展乡镇企业,提高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思路 | 第34-37页 |
·对乡镇企业进行正确的定位,加强政府引导 | 第34-35页 |
·改善乡镇企业的空间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 | 第35-36页 |
·提高乡镇企业资金、技术及管理水平 | 第36页 |
·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,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权益 | 第36-37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