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内科学论文--心脏、血管(循环系)疾病论文

线粒体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及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主要符号对照表第9-11页
第1章 引言第11-23页
    1.1 心肌缺氧复氧损伤及其能量代谢特征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心肌缺氧复氧损伤发生过程及保护手段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线粒体在心肌缺氧复氧损伤中的地位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尼克酰胺保护心肌缺氧复氧损伤的研究现状第15页
    1.2 代谢组学的研究策略及应用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代谢组学的研究策略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代谢组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线粒体代谢组学在心肌缺氧复氧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第17页
    1.3 线粒体分离及代谢研究状况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线粒体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亚细胞组分分离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线粒体产率与纯度表征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1.4 线粒体代谢研究中的不足及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1-22页
    1.5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第22-23页
第2章 线粒体分离提取评价及优化方法的建立第23-36页
    2.1 研究背景第23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剂与仪器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细胞培养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线粒体提取第25-26页
    2.3 线粒体提取效果评估方法构建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荧光探针选择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荧光探针稳定性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线粒体提取效果评估方法的构建第29-31页
    2.4 线粒体提取方法优化第31-35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5-36页
第3章 线粒体代谢物分析方法研究第36-51页
    3.1 研究背景第36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剂与仪器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细胞培养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样品前处理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3.3 色谱/质谱方法的确定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色谱柱的选择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流动相组成的确定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梯度洗脱条件的确定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质谱条件及液相色谱保留时间第43-44页
    3.4 线粒体及细胞样品代谢物检测第44-45页
    3.5 分析方法的确证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混合标准品的准备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检出限及定量限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精密度第50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4章 尼克酰胺保护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机理研究第51-65页
    4.1 研究背景第51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试剂与仪器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溶液的配制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细胞培养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实验设计及分组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样品的前处理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样品的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4.3 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的建立第53-55页
    4.4 代谢物数据分析第55-59页
    4.5 尼克酰胺保护作用的分子学验证第59-61页
    4.6 尼克酰胺保护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机理第61-63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63-65页
第5章 结论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1页
致谢第71-73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以初高中英语衔接为目的的校本课程开发--以温州市第五十一中学为例
下一篇:新医改背景下山东省乡村医生激励现状评价与策略开发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