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青山口组白垩系致密储集层特征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1.1 题目来源 | 第8页 |
1.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| 第9-11页 |
1.3.1 研究区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1.3.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1-12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1-12页 |
1.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3-17页 |
2.1 研究区位置和勘探开发现状 | 第13页 |
2.2 区域地质 | 第13-15页 |
2.2.1 区域构造位置 | 第13-14页 |
2.2.2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4-15页 |
2.3 区域沉积特征 | 第15-16页 |
2.4 研究区生产简况 | 第16-17页 |
第3章 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特征 | 第17-26页 |
3.1 地层划分对比 | 第17-19页 |
3.1.1 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 | 第17-18页 |
3.1.2 精细小层的对比划分 | 第18-19页 |
3.2 沉积特征 | 第19-26页 |
3.2.1 沉积环境 | 第19-22页 |
3.2.2 沉积相研究 | 第22-24页 |
3.2.3 沉积模式 | 第24-26页 |
第4章 致密储集层特征研究及分类评价 | 第26-42页 |
4.1 单砂体划分 | 第26-32页 |
4.1.1 单砂体叠置样式 | 第26-27页 |
4.1.2 单砂体垂向分期标志 | 第27-29页 |
4.1.3 单砂体平面分界标志 | 第29-31页 |
4.1.4 宽厚比的确定 | 第31-32页 |
4.2 单砂体的平面展布 | 第32-33页 |
4.3 储集层四性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| 第33-36页 |
4.3.1 关键井分析 | 第34页 |
4.3.2 四性关系研究 | 第34-36页 |
4.4 储集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| 第36-38页 |
4.4.1 泥质含量测井解释模型 | 第36页 |
4.4.2 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| 第36-37页 |
4.4.3 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 | 第37-38页 |
4.4.4 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 | 第38页 |
4.5 储集层的分类评价 | 第38-42页 |
第5章 致密储集层开发效果评价 | 第42-45页 |
5.1 单砂体和裂缝与生产的关系 | 第42-45页 |
5.1.1 区域裂缝发育特征 | 第42-43页 |
5.1.2 单砂体和裂缝的配置关系及对生产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