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轮古东奥陶系油气藏类型与主控因素分析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1章 绪论第7-14页
    1.1 题目来源、研究目的和意义第7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7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第7-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塔北地区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和油源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塔北地区碳酸盐岩油气主控因素第9-10页
    1.3 存在的问题第10-12页
    1.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思路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12-13页
    1.5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第13-14页
第2章 石油地质概况第14-20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位置第14页
    2.2 地层特征第14-15页
    2.3 构造运动与断裂特征第15-16页
    2.4 储层特征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储层岩石类型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储集空间类型划分第17-20页
第3章 岩溶古地貌与洞穴充填特征第20-26页
    3.1 古地貌划分第20-22页
    3.2 岩溶洞穴充填物类型第22-23页
    3.3 洞穴发育规律第23-26页
第4章 油气特征第26-34页
    4.1 原油特征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原油碳同位素特征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第29-31页
    4.2 天然气特征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天然气组分特征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天然气同位素特征第33-34页
第5章 油气藏类型与油气相态特征第34-45页
    5.1 油气类型讨论第34-36页
    5.2 油气藏类型判断第36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区域经验和图版判别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PVT测试与相态特征第40-45页
第6章 成藏特征研究第45-50页
    6.1 成藏期次与烃包裹体分布特征第45-46页
    6.2 对“底油”讨论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含中下寒武系来源原油的分布特征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中下寒武统原油勘探开发潜力分析第48-50页
第7章 油气藏分布的控制因素第50-62页
    7.1 断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断裂控制着油气运移的方向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断裂对储层的储集性能有改善作用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断裂控制垂向上凝析气藏饱和度变化第52-53页
    7.2 岩溶作用对储层的发育有重要影响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岩溶储层油气富集规律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暗河连通型是本区主要的油气富集储层第54-58页
    7.3 成藏过程控制现今油气格局第58页
    7.4 气侵不彻底是造成目前油气相态和饱和度现状的关键第58-59页
    7.5 烃源岩的位置控制平面上油气的分布第59-60页
    7.6 盖层控制轮古东油气的垂向分布第60-62页
第8章 结论第62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70页
致谢第70-71页
硕士期间文章发表情况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氯化盐对烃源岩生烃过程的影响研究--以柴西古近系—新近系为例
下一篇: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青山口组白垩系致密储集层特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