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4-1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 主要工作和创新 | 第18页 |
1.5 论文的基本结构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 | 第20-28页 |
2.1 责任保险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| 第20-21页 |
2.1.1 责任保险的含义 | 第20页 |
2.1.2 责任保险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2.2 食品安全责任风险概念及特征 | 第21-23页 |
2.2.1 食品安全责任风险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2.2.2 食品安全责任风险的特征 | 第22-23页 |
2.3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含义和特点 | 第23-26页 |
2.3.1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内涵 | 第23-24页 |
2.3.2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特点 | 第24-26页 |
2.4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学理基础 | 第26-27页 |
2.4.1 解决外部性问题 | 第26页 |
2.4.2 实现公平正义 | 第26-27页 |
2.4.3 实现社会安全 | 第27页 |
2.5 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28-35页 |
3.1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现实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1.1 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| 第28-29页 |
3.1.2 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缓慢的根源 | 第29-30页 |
3.2 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客观要求 | 第30-31页 |
3.2.1 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呼唤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| 第30-31页 |
3.2.2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必经环节 | 第31页 |
3.3 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现实可行性 | 第31-33页 |
3.3.1 现有的保险法制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 | 第31-32页 |
3.3.2 现有的公众责任险制度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| 第32-33页 |
3.3.3 上海、浙江的试点经验 | 第33页 |
3.4 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域外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5-39页 |
4.1 域外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概览 | 第35-37页 |
4.1.1 德国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| 第35-36页 |
4.1.2 美国推行的产品责任强制保险 | 第36页 |
4.1.3 日本推行产品安全强制保险 | 第36-37页 |
4.2 域外启示 | 第37-38页 |
4.2.1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覆盖面广 | 第37页 |
4.2.2 严格执法,推行食品整全行业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| 第37-38页 |
4.2.3 实现科学、动态的保险赔付机制 | 第38页 |
4.3 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5章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| 第39-47页 |
5.1 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法律依据 | 第39-40页 |
5.1.1 以《食品安全法》、《关于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》为依据 | 第39页 |
5.1.2 与其他法律做到制度上的协调一致 | 第39-40页 |
5.2 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具体法律制度 | 第40-44页 |
5.2.1 明确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经营模式 | 第40-41页 |
5.2.2 在法律上规定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参与主体 | 第41-42页 |
5.2.3 明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保险责任 | 第42-43页 |
5.2.4 制定科学的责任保险中的浮动保险费率 | 第43-44页 |
5.2.5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保险金赔付 | 第44页 |
5.3 配套制度 | 第44-46页 |
5.3.1 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| 第44-45页 |
5.3.2 保险业积极参与,充分发挥其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的作用 | 第45-46页 |
5.3.3 各监督部门切实发挥各自的监督职能,维护食品安全 | 第46页 |
5.4 小结 | 第46-47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47-48页 |
1、结论 | 第47页 |
2、展望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