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超宽带发展与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超宽带技术发展的四个时期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超宽带技术的研究发展 | 第12-13页 |
1.2.3 超宽带脉冲产生技术的研究发展 | 第13-14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超宽带技术概述 | 第16-28页 |
2.1 超宽带的定义、规范和信号特征 | 第16-21页 |
2.1.1 美国FCC对超宽带信号的定义和频谱规范 | 第16-18页 |
2.1.2 欧盟对超宽带信号的要求和频谱规范 | 第18-19页 |
2.1.3 中国工信部对超宽带信号的要求和频谱规范 | 第19-20页 |
2.1.4 超宽带信号的时频特征 | 第20-21页 |
2.2 超宽带系统的实现方式 | 第21-23页 |
2.2.1 脉冲超宽带(IR-UWB) | 第22页 |
2.2.2 单载波方式(DS-UWB) | 第22页 |
2.2.3 多载波方式(MB-OFDM-UWB) | 第22-23页 |
2.3 超宽带技术优势和应用领域 | 第23-25页 |
2.3.1 超宽带技术优势 | 第23-25页 |
2.3.2 超宽带技术主要应用领域 | 第25页 |
2.4 超宽带危险品检测系统设计思路 | 第25-2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超宽带窄脉冲信号波形的研究与选型 | 第28-44页 |
3.1 脉冲超宽带系统波形选型准则 | 第28页 |
3.2 从时域到频域研究超宽带信号波形 | 第28-39页 |
3.2.1 高斯脉冲及其n阶导函数的时频分析 | 第29-34页 |
3.2.2 正弦调制高斯、三角包络窄脉冲时频分析 | 第34-36页 |
3.2.3 Morlet小波脉冲时频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3 直接频域法研究升余弦脉冲 | 第39-4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4章 超宽带窄脉冲产生技术研究 | 第44-57页 |
4.1 超宽带脉冲信号产生技术简介 | 第44页 |
4.2 储能元件的研究 | 第44-46页 |
4.2.1 储能电容的工作原理 | 第44-45页 |
4.2.2 储能电感的工作原理 | 第45-46页 |
4.3 产生超宽带脉冲的典型器件及基本电路 | 第46-55页 |
4.3.1 基于隧道二极管的窄脉冲产生技术 | 第46-48页 |
4.3.2 基于阶跃恢复二极管的窄脉冲产生技术 | 第48-49页 |
4.3.3 基于雪崩三极管的窄脉冲产生技术 | 第49-53页 |
4.3.4 基于门电路竞争-冒险现象的窄脉冲产生技术 | 第53-55页 |
4.4 各种脉冲产生方法的比较 | 第55-5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超宽带脉冲信号源系统的设计 | 第57-82页 |
5.1 一般超宽带脉冲信号源系统工作原理 | 第57页 |
5.2 输出窄脉冲信号性能指标的确定 | 第57-59页 |
5.2.1 窄脉冲宽度的确定 | 第58页 |
5.2.2 窄脉冲重复频率的确定 | 第58-59页 |
5.3 供电模块 | 第59页 |
5.4 触发脉冲产生电路 | 第59-63页 |
5.4.1 典型的晶体并联谐振电路 | 第59-61页 |
5.4.2 RC微分电路 | 第61页 |
5.4.3 基于无源晶振HC-49/U的尖脉冲触发电路 | 第61-63页 |
5.5 基于雪崩三极管的窄脉冲产生电路设计和仿真 | 第63-81页 |
5.5.1 设计软件Multisim简介 | 第63-64页 |
5.5.2 雪崩三极管的型号选择 | 第64-65页 |
5.5.3 基于单个雪崩三极管的窄脉冲电路设计与优化 | 第65-69页 |
5.5.4 Marx发生器原理 | 第69-70页 |
5.5.5 基于雪崩三极管四级并联的窄脉冲产生电路设计 | 第70-71页 |
5.5.6 电路元件参数选取 | 第71-75页 |
5.5.7 触发脉冲频率的确定 | 第75-76页 |
5.5.8 高斯脉冲一阶微分窄脉冲的产生 | 第76-78页 |
5.5.9 电路板的制作与测试 | 第78-81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结论 | 第82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