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0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2.3 研究区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4 存在的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1.5 主要工作量 | 第17页 |
1.6 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9-22页 |
2.1 塔里木奥陶纪碳酸盐台地演化 | 第19-20页 |
2.2 影响塔里木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构造运动 | 第20-22页 |
2.2.1 加里东运动 | 第20-21页 |
2.2.2 海西运动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地层沉积特征 | 第22-35页 |
3.1 岩石地层及其岩石学特征 | 第22-29页 |
3.1.1 蓬莱坝组(O1p) | 第22-25页 |
3.1.2 鹰山组下段(云灰岩段,O1-2y1) | 第25-29页 |
3.2 沉积相特征 | 第29-35页 |
3.2.1 局限台地 | 第29-31页 |
3.2.2 开阔台地 | 第31页 |
3.2.3 台地边缘 | 第31-32页 |
3.2.4 台缘斜坡 | 第32-34页 |
3.2.5 陆棚 | 第34页 |
3.2.6 盆地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层序地层 | 第35-46页 |
4.1 层序及其内部界面 | 第35-38页 |
4.1.1 隆升不整合 | 第35-36页 |
4.1.2 侵蚀不整合 | 第36-37页 |
4.1.3 最大海泛面 | 第37-38页 |
4.2 三级层序发育模式 | 第38-44页 |
4.3 层序格架 | 第44-46页 |
第5章 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 | 第46-57页 |
5.1 地震相与沉积相编图 | 第46-48页 |
5.1.1 地震相编图原则 | 第46页 |
5.1.2 地震相与沉积相转换 | 第46-47页 |
5.1.3 沉积相编图原则 | 第47-48页 |
5.2 地震相和沉积相特征 | 第48-54页 |
5.2.1 SQ1(蓬莱坝组)地震相及沉积相 | 第48-51页 |
5.2.2 SQ2(鹰山组下段)地震相及沉积相 | 第51-54页 |
5.3 层序发育主控因素 | 第54-55页 |
5.3.1 构造运动对层序的控制 | 第54-55页 |
5.3.2 海平面升降对层序的影响 | 第55页 |
5.3.3 物源供给对层序的影响 | 第55页 |
5.3.4 古气候对层序的影响 | 第55页 |
5.4 沉积模式 | 第55-57页 |
第6章 奥陶系下统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| 第57-72页 |
6.1 奥陶系下统储层特征简述 | 第57-59页 |
6.1.1 储层岩性特征 | 第57页 |
6.1.2 储集空间 | 第57-59页 |
6.1.3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59页 |
6.2 层序界面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| 第59-63页 |
6.2.1 四级—六级层序界面对同生期溶蚀的控制 | 第59-61页 |
6.2.2 三级层序界面(侵蚀不整合)对低位期岩溶的控制 | 第61-63页 |
6.3 沉积相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| 第63-65页 |
6.4 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| 第65-71页 |
6.4.1 胶结作用 | 第65页 |
6.4.2 压实压溶作用 | 第65-66页 |
6.4.3 溶蚀(含岩溶)作用 | 第66-67页 |
6.4.4 破裂作用 | 第67页 |
6.4.5 硅化作用 | 第67页 |
6.4.6 白云石化作用 | 第67-71页 |
6.5 构造运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| 第71-72页 |
结论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