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城乡结合部特性及常规公交特点分析 | 第16-27页 |
2.1 城乡结合部内涵 | 第16页 |
2.2 城乡结合部特性分析 | 第16-20页 |
2.2.1 城乡结合部地域特性分析 | 第16-17页 |
2.2.2 城乡结合部交通需求特性分析 | 第17-19页 |
2.2.3 城乡结合部交通基础设施特性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3 城乡结合部常规公交特点分析 | 第20-23页 |
2.4 公交服务满意度概述 | 第23-26页 |
2.4.1 服务满意度内涵 | 第23页 |
2.4.2 公交服务满意度 | 第23-25页 |
2.4.3 公交服务满意度与三方主体之间的关系 | 第25-26页 |
2.5 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城乡结合部常规公交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7-37页 |
3.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| 第27-28页 |
3.2 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28-34页 |
3.3 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4-35页 |
3.4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| 第35-36页 |
3.5 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公交服务满意度评价方法及模型 | 第37-54页 |
4.1 SERVQUAL模型 | 第37-39页 |
4.1.1 SERVQUAL模型原理 | 第37页 |
4.1.2 SERVQUAL分数计算 | 第37-39页 |
4.1.3 SERVQUAL分数内涵分析 | 第39页 |
4.2 模糊综合评价法 | 第39-41页 |
4.2.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| 第39页 |
4.2.2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及特点 | 第39-40页 |
4.2.3 模糊综合评价法一般步骤 | 第40-41页 |
4.3 层次分析法 | 第41-44页 |
4.3.1 层次分析法概述 | 第41页 |
4.3.2 层次分析法一般步骤 | 第41-44页 |
4.4 离差最大化法 | 第44-46页 |
4.4.1 离差最大化法原理 | 第44-45页 |
4.4.2 离差最大化法一般步骤 | 第45-46页 |
4.5 优缺点对比 | 第46-47页 |
4.6 评价方法及流程 | 第47-53页 |
4.6.1 评价思路 | 第47-48页 |
4.6.2 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| 第48-50页 |
4.6.3 基于SERVQUAL分数的模糊综合权重评价法 | 第50-53页 |
4.6.4 基于SERVQUAL模型的服务满意度评价 | 第53页 |
4.6.5 子指标满意度评价 | 第53页 |
4.7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实例研究 | 第54-82页 |
5.1 重庆市巴南区城乡结合部公交现状 | 第54-58页 |
5.1.1 巴南区行政区划范畴 | 第54-55页 |
5.1.2 巴南区城乡结合部界定 | 第55-56页 |
5.1.3 巴南区城乡结合部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| 第56-58页 |
5.2 调查线路选择及数据处理 | 第58-60页 |
5.2.1 调查线路选择 | 第58页 |
5.2.2 原始数据处理 | 第58-60页 |
5.3 基于SERVQUAL分数的公交服务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| 第60-75页 |
5.3.1 构建评价对象集与因素集 | 第60页 |
5.3.2 确定评价等级论域 | 第60页 |
5.3.3 准则层权重计算 | 第60-62页 |
5.3.4 指标层各子指标权重计算 | 第62-72页 |
5.3.5 确定隶属度矩阵 | 第72-73页 |
5.3.6 准则层服务满意度评价 | 第73-75页 |
5.3.7 总体评价 | 第75页 |
5.4 基于SERVQUAL模型的公交服务满意度评价 | 第75-76页 |
5.4.1 指标权重计算 | 第75页 |
5.4.2 准则层加权平均SERVQUAL分数计算 | 第75-76页 |
5.4.3 满意度评价 | 第76页 |
5.5 子指标满意度评价 | 第76页 |
5.6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76-78页 |
5.7 对策建议 | 第78-82页 |
5.7.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| 第78页 |
5.7.2 发挥政府监管功能 | 第78-80页 |
5.7.3 充分发挥公交企业主导地位作用 | 第80-82页 |
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82页 |
6.2 本文创新点 | 第82-83页 |
6.3 局限性与不足 | 第83页 |
6.4 展望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附录一 | 第89-91页 |
附录二 | 第91-94页 |
附录三 | 第94-95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