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3-4页 |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电子散斑干涉测量技术现状分析 | 第8-9页 |
1.1.1 散斑干涉测量技术的发展概况 | 第8页 |
1.1.2 电子散斑干涉测量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| 第8-9页 |
1.2 电子散斑干涉条纹图的相位提取技术 | 第9-11页 |
1.3 偏微分方程图像处理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页 |
1.5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电子散斑干涉测量系统 | 第14-26页 |
2.1 电子散斑干涉测量方法 | 第14-18页 |
2.1.1 双光束散斑干涉图的记录 | 第14-15页 |
2.1.2 双光束散斑图位移信息的提取 | 第15-17页 |
2.1.3 剪切散斑干涉测量技术 | 第17-18页 |
2.2 硬件系统 | 第18-21页 |
2.3 图像采集界面 | 第21-22页 |
2.4 图像处理算法 | 第22-23页 |
2.5 实验相关技术问题 | 第23-2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基于PDE和梯度矢量场散度分析的条纹骨架线提取方法 | 第26-42页 |
3.1 骨架定义 | 第26-27页 |
3.2 Hilditch细化算法 | 第27-28页 |
3.3 极值跟踪法 | 第28-29页 |
3.4 基于PDE和梯度矢量场散度分析的条纹骨架线提取方法 | 第29-35页 |
3.4.1 梯度矢量流场 | 第29-31页 |
3.4.2 矢量场的散度 | 第31-32页 |
3.4.3 算法描述 | 第32-35页 |
3.5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0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基于PDE的相位插值方法 | 第42-54页 |
4.1 传统插值算法 | 第42-45页 |
4.1.1 双线性插值 | 第42-43页 |
4.1.2 三次立方插值 | 第43-44页 |
4.1.3 C样条插值 | 第44-45页 |
4.2 径向基函数插值 | 第45-46页 |
4.3 BP神经网络相位插值 | 第46-47页 |
4.4 基于PDE的相位插值方法 | 第47-48页 |
4.5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五章 基于PDE的相位提取方法在电子散斑干涉测量中的应用 | 第54-64页 |
5.1 模拟条纹图的分析 | 第54-57页 |
5.2 实验条纹图的分析 | 第57-62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6.1 总结 | 第64页 |
6.2 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2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