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.绪论 | 第7-14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7-8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7-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8-13页 |
1.2.1 关于休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1.2.2 关于马克思休闲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3 关于儒道佛休闲智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3.2 可能的创新 | 第13-14页 |
2 马克思休闲观理论源起与内涵 | 第14-23页 |
2.1 马克思休闲观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探寻 | 第14-18页 |
2.1.1 马克思休闲观理论渊源 | 第14-16页 |
2.1.2 马克思休闲观现实探寻 | 第16-18页 |
2.2 马克思休闲观内涵指认 | 第18-23页 |
2.2.1 休闲是对自由时间合理支配与使用 | 第18-19页 |
2.2.2 休闲是自由自觉创造性的劳动 | 第19-21页 |
2.2.3 休闲的实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| 第21-23页 |
3 中国儒道佛休闲智慧的指认 | 第23-29页 |
3.1 儒家修身立仁、“养浩然之气”的休闲智慧 | 第23-25页 |
3.2 道家顺应自然、“乘物以游心”的休闲智慧 | 第25-26页 |
3.3 佛家随缘人生、“出世无我”的休闲智慧 | 第26-29页 |
4 马克思休闲观与中国儒道佛休闲智慧的融通与异趣 | 第29-38页 |
4.1 马克思休闲观与儒家休闲智慧的融通与异趣 | 第29-32页 |
4.1.1 马克思休闲观与儒家休闲智慧的融通 | 第29-31页 |
4.1.2 马克思休闲观与儒家休闲智慧的差异 | 第31-32页 |
4.2 马克思休闲观与道家休闲智慧的融通与异趣 | 第32-34页 |
4.2.1 马克思休闲观与道家休闲智慧的相通 | 第32-33页 |
4.2.2 马克思休闲观与道家休闲智慧的差异 | 第33-34页 |
4.3 马克思休闲观与佛家休闲智慧的融通与异趣 | 第34-38页 |
4.3.1 马克思休闲观与佛家休闲智慧的融通 | 第34-35页 |
4.3.2 马克思休闲观与佛家休闲智慧的迥异 | 第35-38页 |
5 以马克思休闲观为指导,中西合璧对治当代的休闲问题 | 第38-44页 |
5.1 当代休闲存在的问题 | 第38-40页 |
5.1.1 休闲追求的异化 | 第38-39页 |
5.1.2 休闲时间的异化 | 第39-40页 |
5.1.3 休闲活动的异化 | 第40页 |
5.2 对治当代休闲的异化 | 第40-44页 |
5.2.1“成为人”的思索对治休闲追求的异化 | 第41-42页 |
5.2.2 物质精神条件的创造破解休闲时间的异化 | 第42页 |
5.2.3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治休闲活动的异化 | 第42-44页 |
6.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