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发展心理学(人类心理学)论文--青少年心理学论文

青少年时期经历家庭暴力者心理韧性的质性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1 引言第7-15页
    1.1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第7-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内容第7-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8页
    1.2 青少年时期经历家庭暴力者研究综述第8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青少年时期经历家暴者的现状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家庭暴力对经历家庭暴力青少年的影响第9-11页
    1.3 心理韧性研究综述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心理韧性的定义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心理韧性研究回顾第11-12页
    1.4 青少年时期经历家庭暴力者的心理韧性研究综述第12-15页
2 应用理论、研究方法与对象第15-19页
    2.1 应用理论第15-16页
    2.2 研究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质性研究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话语分析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研究伦理第17-18页
    2.3 研究对象第18-19页
3 分析结果第19-57页
    3.1 对青少年时期经历家暴者M的心理韧性分析第19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躯体暴力中的顽强生命力的建构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精神暴力中的个人积极生活信念的建构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“麻木”到“界限”的建构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“原始家庭关系”到“亲密关系”的收获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积极信念的从何而来?以及“无处可说”的家暴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小结:“苦难”的“天将降大任”第31-33页
    3.2 对青少年时期经历家暴者W的心理韧性分析第3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“攻击性”到“力量感”的建构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“自卑”到“自信”的建构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“控制”到“反控制”的“自我领地”隐喻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求助脚本的“缺失”到“解决”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“单薄”到“丰厚”的叙事建构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小结:突破“控制”的丰富叙事第42-44页
    3.3 对青少年时期经历家暴者C的心理韧性分析第44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“内化”到“外化”的家暴叙事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“矛盾”到“释然”的建构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“家庭关系”到“朋友关系”的建构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“压抑”到“宽容”的建构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“单支线”到“多支线”的女性关系叙事建构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老年人的家庭暴力更少?以及心理韧性的文化符号“命”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小结:“关系”中的女性叙事第54-57页
4 结论与讨论第57-63页
    4.1 青少年时期经历家暴者心理韧性的建构第57-60页
    4.2 心理韧性的主体建构性第60页
    4.3 引入心理韧性教育第60-61页
    4.4 研究不足以及反身性思考第61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67页
附录第67-69页
    附录A:访谈提纲第67-68页
    附录B:访谈知情同意书第68-69页
个人简介第69-70页
导师简介第70-71页
获得成果目录清单第71-72页
致谢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研究
下一篇:高中生宽恕倾向、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