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2.3 研究评述 | 第19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4 研究创新之处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22-27页 |
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2页 |
2.1.1 农村集体“三资” | 第22页 |
2.1.2 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 | 第22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2-25页 |
2.2.1 协同学 | 第22-23页 |
2.2.2 治理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.3 协同治理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3 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与协同治理的相关性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多案例分析 | 第27-38页 |
3.1 宜宾市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 | 第27-30页 |
3.1.1 宜宾市基本情况 | 第27-28页 |
3.1.2 宜宾市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的主要做法 | 第28-29页 |
3.1.3 宜宾市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0页 |
3.2 望江县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 | 第30-33页 |
3.2.1 望江县基本情况 | 第30-31页 |
3.2.2 望江县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的主要做法 | 第31-32页 |
3.2.3 望江县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3页 |
3.3 博罗县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 | 第33-37页 |
3.3.1 博罗县基本情况 | 第33-34页 |
3.3.2 博罗县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具体做法 | 第34-35页 |
3.3.3 博罗县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35-37页 |
3.4 对三地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的综合分析评价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| 第38-42页 |
4.1 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38-40页 |
4.1.1 管理制度不健全 | 第38页 |
4.1.2 村务公开不规范 | 第38-39页 |
4.1.3 监督管理不到位 | 第39页 |
4.1.4 村民参与意识薄弱 | 第39-40页 |
4.2 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40-42页 |
4.2.1 多元管理主体的缺乏 | 第40页 |
4.2.2 多元管理主体间的协作意识弱 | 第40-41页 |
4.2.3 多元主体间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| 第41页 |
4.2.4 多元主体间的协作制度不健全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农村集体“三资”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对策 | 第42-49页 |
5.1 提高多元主体的“三资”治理意识 | 第42-43页 |
5.1.1 增强村民参与意识 | 第42页 |
5.1.2 提高村干部群众意识 | 第42页 |
5.1.3 提高村财会人员财务监督意识 | 第42-43页 |
5.2 提升多元主体治理能力 | 第43-46页 |
5.2.1 转变政府职能 | 第43-44页 |
5.2.2 提高村级组织的治理能力 | 第44-45页 |
5.2.3 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 | 第45-46页 |
5.3 建立多元主体间协同机制 | 第46-47页 |
5.3.1 建立多元主体间协同参与机制 | 第46页 |
5.3.2 建立多元主体间的监督协调机制 | 第46-47页 |
5.4 建设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监管信息化平台 | 第47-49页 |
5.4.1 建立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监管信息系统 | 第47页 |
5.4.2 搭建农村集体“三资”信息化管理公开公示平台 | 第47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