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近5年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对策研究--基于陕西省24起案例的实证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第一节 引言 | 第8页 |
第二节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第三节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一、理论意义 | 第9页 |
二、实践意义 | 第9页 |
第四节 理论基础 | 第9-12页 |
一、中小学校园欺凌相关概念 | 第9-10页 |
二、中小学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0-12页 |
第二章 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第三章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6-20页 |
第一节 研究对象 | 第16-19页 |
第二节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第四章 研究结果 | 第20-24页 |
第一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双方特征分析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导火索分析 | 第21页 |
第三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过程分析 | 第21-22页 |
第四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结果分析 | 第22-24页 |
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| 第24-30页 |
第一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基本特征 | 第24-25页 |
一、女性人数多于男性人数 | 第24页 |
二、初中学校比高中学校更容易发生校园欺凌 | 第24页 |
三、欺凌双方力量不均衡 | 第24页 |
四、欺凌行为隐秘性 | 第24-25页 |
五、欺凌行为形式多样性 | 第25页 |
第二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原因分析 | 第25-30页 |
一、从欺凌双方特征分析原因 | 第25-26页 |
二、从家庭角度分析原因 | 第26-27页 |
三、从学校角度分析原因 | 第27-29页 |
四、从社会角度分析原因 | 第29页 |
五、从法律角度分析原因 | 第29-3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30-40页 |
第一节 结论 | 第30页 |
第二节 建议 | 第30-37页 |
一、法律方面 | 第30-31页 |
二、学生方面 | 第31-32页 |
三、家庭方面 | 第32-33页 |
四、学校方面 | 第33-36页 |
五、社会方面 | 第36-37页 |
第三节 研究不足和展望 | 第37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4页 |
研究成果 | 第44-46页 |
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