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内蒙古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3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3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全方位开放背景下,内蒙古构筑外向型空间发展格局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桥头堡战略背景下,锡盟南部地区由边缘向桥梁转变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,草原城镇构筑城乡发展新格局第17-20页
    1.2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家宏观战略层面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内蒙古区域空间布局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锡盟自身发展诉求第23页
    1.3 题目及相关概念释义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锡盟南部地区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区域中心城市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城市空间发展第26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必要性和重要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适宜性选址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途径与策略第27-28页
    1.5 研究目的、意义及方法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目的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意义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研究方法第31-33页
    1.6 论文框架第33-35页
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第35-69页
    2.1 相关理论基础第35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区域中心城市生成理论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城市空间布局方法第41-44页
    2.2 既有相关研究综述第44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关于区域中心城市研究综述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综述第47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关于城市中心性研究综述第55-57页
    2.3 典型案例分析第57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深圳市跨越式发展经验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榆林构建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第62-67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67-69页
第三章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第69-111页
    3.1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与空间布局第69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与演进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区域中心城市的生长环境第71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城镇空间布局特征第80-87页
    3.2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现状第87-10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区位与交通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自然与生态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经济与社会第92-9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资源与产业第97-102页
    3.3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中心性分析第102-10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地级以上城市中心性分析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县级以上城镇场强格局分析第104-109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109-111页
第四章 适宜性选址与构建条件第111-133页
    4.1 区域中心城市的构建条件第111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辐射带动能力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适宜的城市规模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交通通达能力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综合服务功能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良好的生态环境第114-115页
    4.2 锡盟南部及周边区域概况第115-12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锡林郭勒盟城镇空间布局分析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锡盟南部与冀北六县比较分析第116-12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锡盟南部区域概况第120-123页
    4.3 培育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评价第123-13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评价因子选择及数据获取第123-12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培育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适宜性指数第126-13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区域中心城市适宜性选址第130-13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131-133页
第五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第133-161页
    5.1 多伦诺尔产业发展基础及发展环境分析第133-1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城市产业发展一般规律第133-13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多伦诺尔产业发展基础第135-1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锡盟产业经济发展环境第137-1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首都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和北京产业外迁趋势分析第140-145页
    5.2 构建多伦诺尔多元产业体系第145-1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多伦诺尔未来产业层次划分第145-1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多伦诺尔未来产业发展选择第146-154页
    5.3 多伦诺尔产业空间布局第154-1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产业空间布局的内涵及影响因素第154-1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多伦诺尔地区产业空间布局研究第155-159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59-161页
第六章 人.与城镇化途径第161-179页
    6.1 中心城市适宜人.规模第161-16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适宜人.规模下限第161-16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适宜人.规模上限第163-165页
    6.2 区域人.发展趋势与多伦诺尔人.现状第165-17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区域人.发展变化趋势第165-16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多伦诺尔人.发展特征第168-17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多伦诺尔人.发展趋势第172-173页
    6.3 多伦诺尔人.与城镇化途径第173-17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产业发展带动人.聚集第17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宜居城市吸引人.聚集第174-17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新型城镇化引导人.回流第175-17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承接生态移民迁入第176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76-179页
第七章 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第179-201页
    7.1 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第179-18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区域交通与城市形成及发展第179-18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交互作用第180-181页
    7.2 区域交通基础及发展趋势第181-18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区域公路交通现状第181-18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区域铁路交通现状第183-18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区域航空交通现状第185-18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锡盟南部交通通达性分析第186-188页
    7.3 锡盟南部区域交通需求及主要流向分析第188-19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锡盟南部区域交通需求分析第188-19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锡盟南部区域交通主要流向分析第190-19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区域综合交通发展趋势与前景第191-196页
    7.4 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第196-200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构建通疆达海区域性通道第196-197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构建多蓝综合交通枢纽第197-198页
        7.4.3 建立便捷高效的内外交通网络第198-200页
    7.5 本章小结第200-201页
第八章 “生长型”规划理念下城市空间布局第201-229页
    8.1 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变第201-208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多伦诺尔城市发展历程回顾第201-203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第203-205页
        8.1.3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第205-208页
    8.2 “生态导向”空间拓展条件评价第208-215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适宜性建设用地评价第209-212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城市发展方向选择第212-214页
        8.2.3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第214-215页
    8.3 多伦诺尔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第215-226页
        8.3.1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布局特征第215-216页
        8.3.2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第216-221页
        8.3.3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布局第221-226页
    8.4 本章小结第226-229页
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229-237页
    9.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第229-234页
        9.1.1 主要结论第229-232页
        9.1.2 创新点第232-234页
    9.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第234-237页
        9.2.1 研究不足第234-235页
        9.2.2 未来展望第235-237页
致谢第237-239页
参考文献第239-249页
附录-Ⅰ在读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第249-251页
附录-Ⅱ图录第251-257页
附录-Ⅲ表录第257-263页
附录-Ⅳ城镇综合规模指数计算附表第263-276页

论文共2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风电场风机有功、无功协调优化调度研究
下一篇:齿轮系统传动误差耦合分析与振动噪声优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