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4页 |
1.1.1 课题的来源 | 第10-12页 |
1.1.2 课题研究的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1.3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| 第14-17页 |
1.2.1 托马斯·赫尔佐格的背景介绍 | 第14-15页 |
1.2.2 杨经文的背景介绍 | 第15-17页 |
1.3 研究的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3.1 关于托马斯·赫尔佐格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.2 关于杨经文的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5 文章结构、创新点与框架图 | 第21-24页 |
1.5.1 文章结构 | 第21页 |
1.5.2 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1.5.3 研究框架图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两位建筑师的设计思想来源 | 第24-32页 |
2.1 传统文化的影响 | 第24-27页 |
2.1.1 德国的理性主义对托马斯·赫尔佐格的影响 | 第24页 |
2.1.2 东方的传统思想对杨经文的影响 | 第24-27页 |
2.2 其他建筑思想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2.2.1 现代主义大师对托马斯·赫尔佐格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2.2 英国求学经历对杨经文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3 时代赋予的要求与责任 | 第29-31页 |
2.3.1 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| 第29-30页 |
2.3.2 亚洲第三世界国家赋予的责任 | 第30-31页 |
2.4 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绿色建筑设计思想及对比联系 | 第32-62页 |
3.1 重视气候的被动式原理 | 第32-38页 |
3.1.1 重视利用太阳能的被动式思想 | 第32-33页 |
3.1.2 杨经文的生物气候学思想 | 第33-38页 |
3.2 对于生态的关注 | 第38-42页 |
3.2.1 托马斯·赫尔佐格的注重自然的系统性的可持续思想 | 第38-39页 |
3.2.2 杨经文的注重内在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一体化设计思想 | 第39-42页 |
3.3 科学实验思想与整合设计的工作方式 | 第42-44页 |
3.3.1 托马斯·赫尔佐格的科学理性的整合设计思想和建筑实验思想 | 第42-43页 |
3.3.2 杨经文的整合聚集与实验理论研究 | 第43-44页 |
3.4 个人独特的研究领域 | 第44-52页 |
3.4.1 托马斯·赫尔佐格的材料、技术装置、构件与建筑的整合 | 第44-45页 |
3.4.2 杨经文的生态摩天楼、垂直城市主义与垂直生态基础设施 | 第45-52页 |
3.5 绿色建筑的地域性因素的体现 | 第52-59页 |
3.5.1 绿色建筑的地域性 | 第52-53页 |
3.5.2 气候 | 第53-56页 |
3.5.3 材料 | 第56-57页 |
3.5.4 经济条件 | 第57-58页 |
3.5.5 文化传统 | 第58-59页 |
3.5.6 小结 | 第59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9-62页 |
第四章 绿色建筑设计手法与生态策略的比较与研究 | 第62-94页 |
4.1 两位建筑师的技术观 | 第62-64页 |
4.1.1 绿色生态建筑的三种类型——乡土、适宜技术与生态高技术 | 第62-63页 |
4.1.2 托马斯·赫尔佐格的技术观——注重被动节能的生态高技术 | 第63页 |
4.1.3 杨经文的技术观——注重经济性和被动节能的生态适宜技术 | 第63-64页 |
4.2 被动式设计手法的比较与联系 | 第64-87页 |
4.2.1 场地环境 | 第64-66页 |
4.2.2 平面布置与缓冲空间 | 第66-72页 |
4.2.3 采光与遮阳 | 第72-76页 |
4.2.4 自然通风的组织 | 第76-82页 |
4.2.5 建筑表皮围护结构 | 第82-85页 |
4.2.6 植物绿化 | 第85-87页 |
4.3 生态设计策略的比较与联系 | 第87-93页 |
4.3.1 可再生能源利用与资源回收 | 第87-90页 |
4.3.2 生态美学 | 第90-91页 |
4.3.3 生态仿生学 | 第91-9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3-94页 |
第五章 启示及意义 | 第94-102页 |
5.1 基于建筑气候原理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思路 | 第94-98页 |
5.1.1 现状分析阶段 | 第95页 |
5.1.2 策略制定阶段 | 第95-96页 |
5.1.3 策略体现阶段 | 第96-97页 |
5.1.4 评价验证阶段 | 第97-98页 |
5.2 两位建筑师对于我国建筑界的启示 | 第98-102页 |
5.2.1 全局设计,被动先行 | 第98-99页 |
5.2.2 重视建筑地域特征 | 第99页 |
5.2.3 推动适宜技术发展 | 第99-100页 |
5.2.4 建立完善评价体系 | 第100-102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102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08页 |
图片来源 | 第108-11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| 第110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