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城市棚户区改造实践中空间再生与重构的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33页
    1.1 研究缘起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为什么要着眼于城市棚户区改造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为什么要研究空间再生与重构第16-17页
    1.2 概念界定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城市棚户区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城市空间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空间再生与重构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研究对象与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 1.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1.4 课题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21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城市棚户区改造研究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城市空间再生与重构研究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文献评述第29-30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法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框架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创新之处与未尽事宜第31页
    1.6 小结第31-33页
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棚户区改造实践的发展脉络研究第33-73页
    2.1 国内外城市棚户区改造实践的发展演变第33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内城市棚户区改造实践第33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外城市棚户区改造实践第47-58页
    2.2 国内城市棚户区改造的问题第58-6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经济发展的失衡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社会活力的丧失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缺失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生态与人居环境的欠缺第64-66页
    2.3 重新认识城市棚户区的空间再生与重构第66-7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棚户区改造的空间定位再认识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棚户区改造的空间层级再认知第66-72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72-73页
第三章 城市棚户区空间再生与重构的影响因子分析第73-87页
    3.1 经济因子影响——重组与促进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经济因子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经济产业的重组与促进第74-75页
    3.2 社会因子影响——重构与发展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社会因子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社会结构的重构与发展第78-79页
    3.3 文化因子影响——构建与传承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文化因子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文化体系的构建与传承第81-82页
    3.4 生态因子影响——修复与共生第82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生态因子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共生第84-86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86-87页
第四章 城市棚户区空间再生与重构的策略构建第87-115页
    4.1 城市棚户区空间再生与重构的原则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整体性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经济可行性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社会可接受性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文化多样性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生态合理性第89页
    4.2 宏观视角下整体空间结构再生与重构的优化方法第89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优化土地利用,更新功能布局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构建社会网络,再生邻里生活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延续城市形态,重塑景观格局第93-96页
    4.3 中观视角下内部空间再生与重构的优化方法第96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创新智慧社区,再生活力街区第96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营建特色空间,复兴邻里关系第99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绿化开放空间,塑造生态环境第102-105页
    4.4 微观视角下建筑空间再生与重构的优化方法第105-11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保留改造建筑,延续整体风貌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拆除重建危房,带动周边经济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再生环境细节,彰显地域特色第111-112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112-115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15-119页
参考文献第119-125页
附录A第125-131页
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31-133页
致谢第133页

论文共13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河北省纳米晶太阳能电池技术路线图及产业化模式研究
下一篇:托马斯·赫尔佐格与杨经文的绿色建筑思想及策略比较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