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4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9-30页 |
2.1 关于二氧化碳减排配额的国际动议方案 | 第19-21页 |
2.1.1 “有区别”的减排方案 | 第19-20页 |
2.1.2 “趋同”的减排方案 | 第20-21页 |
2.2 关于二氧化碳减排配额的原则研究 | 第21-25页 |
2.2.1 基于公平原则 | 第22-23页 |
2.2.2 基于有效原则 | 第23-24页 |
2.2.3 基于其他原则 | 第24-25页 |
2.3 关于二氧化碳减排配额模型与方法研究 | 第25-28页 |
2.3.1 指标分配法 | 第25-27页 |
2.3.2 博弈模型方法 | 第27页 |
2.3.3 投入产出模型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3.4 其他模型方法 | 第28页 |
2.4 文献评述 | 第28-30页 |
3 我国各省二氧化碳减排配额模型构建 | 第30-59页 |
3.1 二氧化碳减排配额理论框架 | 第30-35页 |
3.1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30页 |
3.1.2 公共物品理论 | 第30-31页 |
3.1.3 外部性理论 | 第31-32页 |
3.1.4 减排配额理论 | 第32-35页 |
3.2 二氧化碳减排配额模型的构建 | 第35-39页 |
3.2.1 指标的选择 | 第35-36页 |
3.2.2 信息熵模型 | 第36-37页 |
3.2.3 情境设计 | 第37-38页 |
3.2.4 配额分配模型 | 第38-39页 |
3.3 我国各省能源消费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 | 第39-57页 |
3.3.1 数据来源 | 第39-40页 |
3.3.2 我国各省能源消费量计算 | 第40-46页 |
3.3.3 我国各省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 | 第46-5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4 我国各省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计算 | 第59-73页 |
4.1 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的定义 | 第59页 |
4.2 模型与方法 | 第59-65页 |
4.2.1 模型的选择 | 第59-62页 |
4.2.2 模型的建立 | 第62-63页 |
4.2.3 模型的估算 | 第63-65页 |
4.3 我国各省边际二氧化碳减排成本的计算 | 第65-70页 |
4.3.1 数据来源 | 第65页 |
4.3.2 模型检验 | 第65-68页 |
4.3.3 成本比对 | 第68-70页 |
4.4 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影响因素 | 第70-71页 |
4.4.1 能源消费结构影响 | 第70页 |
4.4.2 碳强度影响 | 第70-7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5 我国各省二氧化碳减排量配置 | 第73-87页 |
5.1 二氧化碳配额模型的求解方法 | 第73-79页 |
5.1.1 指标的信息熵计算 | 第73-74页 |
5.1.2 202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和GDP的预测 | 第74-79页 |
5.2 各省2020年二氧化碳配额的分配 | 第79-82页 |
5.2.1 兼顾公平原则和有效原则情境 | 第79-80页 |
5.2.2 偏重公平原则情境 | 第80-81页 |
5.2.3 偏重有效原则情境 | 第81-82页 |
5.3 各情景结果分析与方案选择 | 第82-85页 |
5.3.1 各情境结果分析 | 第82-83页 |
5.3.2 方案选择 | 第83-8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5-8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7-90页 |
6.1 结论 | 第87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87-89页 |
6.3 不足与展望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102页 |
个人简历和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102-104页 |
附录 | 第104-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