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7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7-19页 |
1.1.1 用户体验的兴起和普及 | 第17-18页 |
1.1.2 用户体验是检验产品设计好坏的标准 | 第18-19页 |
1.2 问题提出 | 第19-21页 |
1.2.1 用户体验测量是用户体验研究的核心问题 | 第19-20页 |
1.2.2 需要从时间维度对用户体验进行阶段划分 | 第20页 |
1.2.3 需要采用多模式研究用户体验测量 | 第20-21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21-22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22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2-24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4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1.6 论文的创新点说明 | 第26-28页 |
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28-48页 |
2.1 文献检索情况 | 第28-30页 |
2.1.1 文献检索范围 | 第28页 |
2.1.2 学术趋势 | 第28-30页 |
2.2 用户体验的基础研究 | 第30-34页 |
2.2.1 用户体验的定义 | 第30-32页 |
2.2.2 用户体验的构成 | 第32-34页 |
2.3 用户体验测量和评价的研究 | 第34-39页 |
2.3.1 用户体验的测量 | 第34-37页 |
2.3.2 用户体验的评价 | 第37-39页 |
2.4 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| 第39-40页 |
2.5 用户体验支撑理论的研究 | 第40-45页 |
2.5.1 产品信息加工理论 | 第41-42页 |
2.5.2 用户接受理论 | 第42-45页 |
2.6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| 第45-47页 |
2.6.1 已有研究的贡献 | 第45-46页 |
2.6.2 已有研究的不足 | 第46-47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3章 用户体验阶段划分、认知过程及测量研究框架 | 第48-63页 |
3.1 基于时间维度的用户体验阶段划分 | 第48-51页 |
3.1.1 用户体验阶段划分的必要性 | 第48-50页 |
3.1.2 用户体验时间维度划分的可行性 | 第50页 |
3.1.3 用户体验的具体阶段划分 | 第50-51页 |
3.2 不同阶段用户体验的认知过程 | 第51-55页 |
3.2.1 感性体验阶段用户的认知过程 | 第52-53页 |
3.2.2 交互体验阶段用户的认知过程 | 第53页 |
3.2.3 用户体验的整体认知过程 | 第53-55页 |
3.3 不同阶段用户体验的内容 | 第55-59页 |
3.3.1 用户感性体验内容 | 第57-58页 |
3.3.2 用户交互体验内容 | 第58-59页 |
3.4 用户体验测量的研究框架 | 第59-61页 |
3.4.1 用户体验测量方法 | 第59-60页 |
3.4.2 用户体验不同阶段的关系 | 第60-6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4章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感性体验测量 | 第63-79页 |
4.1 感性体验测量的眼动实验设计 | 第63-67页 |
4.1.1 实验目的 | 第63-64页 |
4.1.2 实验任务 | 第64页 |
4.1.3 被试选择 | 第64-65页 |
4.1.4 实验设备和眼动指标选取 | 第65页 |
4.1.5 智能手机材料选取 | 第65-67页 |
4.2 实验过程 | 第67-68页 |
4.2.1 自由浏览下的感性体验实验过程 | 第67页 |
4.2.2 评价任务下的感性体验实验过程 | 第67-68页 |
4.3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| 第68-69页 |
4.4 不同视觉加工机制下的实验结果分析和比较 | 第69-74页 |
4.4.1 自由浏览模式下的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9-71页 |
4.4.2 评价模式下的实验结果分析 | 第71-72页 |
4.4.3 不同任务下被试眼动数据的比较 | 第72-74页 |
4.5 讨论 | 第74-77页 |
4.5.1 自由浏览任务反映感性体验的眼动指标 | 第74-76页 |
4.5.2 评价任务反映感性体验水平的眼动指标 | 第76-77页 |
4.5.3 两种任务模式下的眼动指标比较分析 | 第77页 |
4.6 结论 | 第77-78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5章 基于脑电ERPs的感性体验测量 | 第79-102页 |
5.1 感性体验测量的脑电实验设计 | 第79-83页 |
5.1.1 实验目的 | 第79-80页 |
5.1.2 实验任务 | 第80页 |
5.1.3 被试选择 | 第80-81页 |
5.1.4 实验设备 | 第81-82页 |
5.1.5 智能手机材料选取 | 第82-83页 |
5.2 实验过程 | 第83-84页 |
5.2.1 低水平注意下的感性体验测量实验 | 第83-84页 |
5.2.2 评价任务下的感性体验测量实验 | 第84页 |
5.3 数据处理方法和脑电成分选取 | 第84-86页 |
5.3.1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84-85页 |
5.3.2 脑电成分选取 | 第85-86页 |
5.4 不同任务模式下的实验结果分析 | 第86-95页 |
5.4.1 低水平注意下感性体验的实验结果分析 | 第86-91页 |
5.4.2 评价模式下的实验结果分析 | 第91-95页 |
5.5 讨论 | 第95-100页 |
5.5.1 低水平注意模式下能够反映感性体验的ERPs | 第95-98页 |
5.5.2 评价模式下能够反映感性体验的ERPs | 第98-100页 |
5.6 结论 | 第100-101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第6章 基于脑电EEG的交互体验测量 | 第102-125页 |
6.1 交互体验实验设计 | 第102-107页 |
6.1.1 实验目的 | 第102页 |
6.1.2 实验任务 | 第102-103页 |
6.1.3 被试选择 | 第103页 |
6.1.4 代表性智能手机选择 | 第103-104页 |
6.1.5 设备参数设置和电极点选择 | 第104-105页 |
6.1.6 脑电EEG指标的筛选及主观测量量表 | 第105-107页 |
6.2 实验过程 | 第107-108页 |
6.3 实验数据处理 | 第108-111页 |
6.3.1 主观评价数据与行为绩效数据的处理 | 第108-109页 |
6.3.2 脑电信号的处理 | 第109-111页 |
6.4 智能手机交互体验的实验结果 | 第111-120页 |
6.4.1 行为绩效结果 | 第111-112页 |
6.4.2 主观评价结果 | 第112-113页 |
6.4.3 脑电EEG测量结果 | 第113-120页 |
6.5 脑电EEG结果与其他方法测量结果的关系分析 | 第120-122页 |
6.5.1 脑电EEG结果与行为绩效关系分析 | 第120-121页 |
6.5.2 脑电EEG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关系分析 | 第121-122页 |
6.6 讨论 | 第122-123页 |
6.7 结论 | 第123-124页 |
6.8 本章小结 | 第124-125页 |
第7章 基于脑电ERPs的未来体验意愿测量 | 第125-135页 |
7.1 未来体验意愿实验设计 | 第125-127页 |
7.1.1 实验目的 | 第125-126页 |
7.1.2 实验任务 | 第126页 |
7.1.3 被试选择 | 第126页 |
7.1.4 智能手机材料选取 | 第126-127页 |
7.2 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 | 第127-128页 |
7.3 实验结果 | 第128-131页 |
7.3.1 行为反应结果 | 第128页 |
7.3.2 脑电ERPs结果 | 第128-131页 |
7.4 讨论 | 第131-133页 |
7.5 结论 | 第133-134页 |
7.6 本章小结 | 第134-135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35-140页 |
8.1 本文主要结论 | 第135-137页 |
8.2 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 | 第137页 |
8.3 未来研究展望 | 第137-1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0-160页 |
附录A 眼动实验材料 | 第160-161页 |
附录B 感性体验调查问卷 | 第161-162页 |
附录C 脑地形图主程序 | 第162-163页 |
附录D 交互体验的行为数据 | 第163-164页 |
附录E 交互体验的主观评价问卷 | 第164-165页 |
致谢 | 第165-16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66-16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完成科研项目情况 | 第168-16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