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下我国体育类报纸的战略转型研究--以《体坛周报》为例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绪论 | 第12-17页 |
| (一)缘起 | 第12页 |
| (二)研究方法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1.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2.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| (三)文献综述 | 第13-17页 |
| 1.关于国内外体育类报纸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2.关于《体坛周报》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一、当下我国体育类报纸的发展概述 | 第17-26页 |
| (一)我国体育类报纸的发展概况 | 第17-19页 |
| (二)体育类报纸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格局 | 第19-21页 |
| 1.《体坛周报》一家独大 | 第20页 |
| 2.《中国体育报 》、《足球》报坚守传统强势地位 | 第20-21页 |
| 3.多数体育类报刊勉强温饱 | 第21页 |
| (三)新媒体时代下体育类报纸的分众化趋势 | 第21-23页 |
| 1.主动迎合受众 | 第22页 |
| 2.追求个性发展 | 第22页 |
| 3.细分目标受众 | 第22-23页 |
| (四)我国体育类报纸的生存危机 | 第23-26页 |
| 1.体育类报纸自身的发展局限 | 第23-24页 |
| 2.外部环境对体育类报纸发展的阻碍 | 第24-26页 |
| 二、《体坛周报》的发展研究 | 第26-42页 |
| (一)发展历程 | 第26-28页 |
| 1.机关报时期(1992年之前) | 第26-27页 |
| 2.体育迷办报时期(1992-1994) | 第27页 |
| 3.人才发展专业化时期(1994-1998) | 第27页 |
| 4.构建全球记者网络时期(1998-2008) | 第27-28页 |
| 5.Titan帝国时期(2008年至今) | 第28页 |
| (二)《体坛周报》发展的战略方向 | 第28-31页 |
| 1.新闻报道的全球化方向 | 第28-29页 |
| 2.人才团队的专业化建构 | 第29-30页 |
| 3.顺应受众的分众化趋势 | 第30-31页 |
| (三)《体坛周报》的运营模式 | 第31-34页 |
| 1.跨媒体产业链建构 | 第31-32页 |
| 2.发行和广告策略 | 第32-34页 |
| (四)《体坛周报》的报道策略 | 第34-42页 |
| 1.精雕细琢的新闻标题 | 第34-36页 |
| (1)标题修饰的多样化 | 第34页 |
| (2)标题细节的精细化 | 第34-35页 |
| (3)标题风格的时尚化 | 第35-36页 |
| 2.独树一帜的新闻评论 | 第36-38页 |
| 3.大型赛事的议程设置——以男篮亚锦赛为例 | 第38-42页 |
| (1)议程设置的特点 | 第39-40页 |
| (2)议程设置的效果和启示 | 第40-42页 |
| 三、新媒体时代下我国体育类报纸的发展出路 | 第42-52页 |
| (一)进行跨行业产业链建构 | 第42-44页 |
| 1.必要性 | 第42-43页 |
| 2.理论性 | 第43页 |
| 3.可操作性 | 第43-44页 |
| (二)坚守“内容为王” | 第44-48页 |
| 1.坚持专业化的新闻报道 | 第44-45页 |
| 2.采集高质量的新闻图片 | 第45-47页 |
| 3.打造精品化的体育报刊 | 第47-48页 |
| (三)重视经营管理 | 第48-49页 |
| 1.优化经营管理制度 | 第48-49页 |
| 2.提高从业人员的素养 | 第49页 |
| (四)把握新媒体脉搏 | 第49-52页 |
| 1.利用新媒体的技术——双线作战 | 第49-50页 |
| 2.采用互联网的思维——受众为中心 | 第50-52页 |
| 结语 | 第52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4页 |
| 附录 | 第54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
|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