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6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5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5页 |
1.2.1 地铁道岔结构研究现状 | 第16-20页 |
1.2.2 监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1.2.3 轨道结构监测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1.2.4 既有研究不足 | 第24-25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| 第25-2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26-27页 |
1.3.3 主要创新 | 第27-28页 |
2 车辆-道岔-下部基础空间耦合模型计算模型和参数 | 第28-46页 |
2.1 复杂的地铁道岔运营条件 | 第28-29页 |
2.2 地铁道岔空间耦合静力学模型 | 第29-37页 |
2.2.1 地铁道岔-下部基础空间耦合模型 | 第29-31页 |
2.2.2 参数选取 | 第31-33页 |
2.2.3 温度荷载选取 | 第33-36页 |
2.2.4 模型验证 | 第36-37页 |
2.3 地铁道岔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 | 第37-45页 |
2.3.1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 | 第37-40页 |
2.3.2 参数选取 | 第40-44页 |
2.3.3 模型验证 | 第44-4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3 地铁道岔静力学特性分析和敏感测点研究 | 第46-75页 |
3.1 单开道岔静力学特性分析 | 第46-55页 |
3.1.1 日间温度荷载条件 | 第46-49页 |
3.1.2 夜间温度荷载条件 | 第49-50页 |
3.1.3 温度跨度荷载条件 | 第50-52页 |
3.1.4 桥梁荷载条件 | 第52-55页 |
3.2 渡线道岔静力学特性分析 | 第55-63页 |
3.2.1 日间温度荷载条件 | 第55-57页 |
3.2.2 夜间温度荷载条件 | 第57-59页 |
3.2.3 温度跨度荷载条件 | 第59-61页 |
3.2.4 桥梁荷载条件 | 第61-63页 |
3.3 地铁道岔静力学长期监测方案研究 | 第63-74页 |
3.3.1 敏感区域和敏感指标选定 | 第64-65页 |
3.3.2 基于最佳拟合评价标准的方案选择标准 | 第65-68页 |
3.3.3 长期监测条件下的测点布置和优化 | 第68-7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4 地铁道岔动力学特性分析和敏感测点研究 | 第75-85页 |
4.1 单开道岔动力学敏感区域选取 | 第75-82页 |
4.1.1 基于动力评价指标的测点选择标准 | 第75-77页 |
4.1.2 直向过岔动力学特性研究 | 第77-79页 |
4.1.3 侧向过岔动力学特性研究 | 第79-82页 |
4.2 地铁道岔动力学长期监测方案研究 | 第82-84页 |
4.2.1 动力敏感区域选择和监测指标选定 | 第82-83页 |
4.2.2 长期监测条件下的测点布置 | 第83-84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5 典型病害对地铁道岔影响分析与敏感测点研究 | 第85-99页 |
5.1 城市轨道交通常见病害 | 第85-86页 |
5.2 钢轨、扣件结构静力学特性分析 | 第86-90页 |
5.2.1 钢轨折断 | 第86-87页 |
5.2.2 扣件阻力变化 | 第87-88页 |
5.2.3 扣件失效 | 第88-90页 |
5.3 基础变形下地铁道岔静力学特性分析 | 第90-94页 |
5.3.1 岔区整体道床垂向变形 | 第90-92页 |
5.3.2 桥梁墩台沉降 | 第92-94页 |
5.4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 | 第94-97页 |
5.4.1 敏感区域和敏感指标选定 | 第95页 |
5.4.2 基于病害特性的测点布置和优化 | 第95-9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7-99页 |
6 地铁道岔长期监测系统技术研究 | 第99-125页 |
6.1 监测系统逻辑组成 | 第99-100页 |
6.2 监测系统数据采集模块 | 第100-107页 |
6.2.1 监测内容 | 第100-101页 |
6.2.2 监测方法 | 第101-106页 |
6.2.3 总体测点布置 | 第106-107页 |
6.3 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模块 | 第107-110页 |
6.3.1 采集现场传至现场服务器部分 | 第108-109页 |
6.3.2 无线传输部分 | 第109-110页 |
6.4 监测系统数据管理模块 | 第110-113页 |
6.4.1 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和特征化数据存储 | 第110-112页 |
6.4.2 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 | 第112-113页 |
6.5 多手段融合的数据预警、报警功能实现 | 第113-123页 |
6.5.1 基于理论分析的报警、预警阈值 | 第113-115页 |
6.5.2 基于两种算法融合的数据预测方法研究 | 第115-123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23-125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25-128页 |
7.1 结论 | 第125-127页 |
7.2 展望 | 第127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8-132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32-134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