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4-19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6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.3 研究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| 第21-29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21-25页 |
2.1.1 乡镇政府 | 第21-22页 |
2.1.2 农村公共服务 | 第22-24页 |
2.1.3 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内涵与构成 | 第24-25页 |
2.2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评估思路 | 第25页 |
2.3 理论基础 | 第25-29页 |
2.3.1 政府绩效评估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3.2 资源基础理论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9-35页 |
3.1 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评估模型构建 | 第29-30页 |
3.1.1 评估模型构建原则 | 第29页 |
3.1.2 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评估模型 | 第29-30页 |
3.2 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指标筛选及内涵 | 第30-35页 |
3.2.1 评估指标设计的一般原则 | 第30-31页 |
3.2.2 乡镇潜在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评估指标筛选及内涵 | 第31-33页 |
3.2.3 有效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评估指标筛选及内涵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湖南省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调查与评估 | 第35-57页 |
4.1 数据获得与处理 | 第35-36页 |
4.1.1 样本选取与问卷调查 | 第35页 |
4.1.2 数据标准化处理 | 第35-36页 |
4.2 数据信度与效度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2.1 信度分析 | 第36页 |
4.2.2 效度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3 因子分析 | 第37-43页 |
4.3.1 因子分析基本模型 | 第37页 |
4.3.2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| 第37页 |
4.3.3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| 第37页 |
4.3.4 乡镇政府潜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因子分析 | 第37-40页 |
4.3.5 乡镇政府有效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因子分析 | 第40-43页 |
4.3.6 因子得分 | 第43页 |
4.4 聚类分析 | 第43-53页 |
4.4.1 均值比较 | 第49-51页 |
4.4.2 地市州聚类结果 | 第51-53页 |
4.5 研究结果分析 | 第53-57页 |
4.5.1 内部治理因素对潜在能力的决定性影响 | 第54页 |
4.5.2 公共农业和基本公共服务对有效能力的决定性影响 | 第54-55页 |
4.5.3 聚类结果分析 | 第55-57页 |
第5章 湖南省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对策 | 第57-64页 |
5.1 加强内部治理建设 | 第57-59页 |
5.1.1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| 第57-58页 |
5.1.2 建立健全需求表达机制和增强政府回应力 | 第58页 |
5.1.3 提高乡镇政府公务人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| 第58-59页 |
5.2 加强制度建设 | 第59-60页 |
5.2.1 加强乡镇政府决策能力和决策机制建设 | 第59页 |
5.2.2 贯彻落实监督和问责机制 | 第59-60页 |
5.3 提高乡镇政府对经济资源的汲取和配置能力 | 第60页 |
5.3.1 加强乡镇经济建设 | 第60页 |
5.3.2 提高乡镇政府经济资源配置能力 | 第60页 |
5.4 构建“一主多元”的公共服务供给社会支持体系 | 第60-61页 |
5.5 分层次有重点的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 | 第61-62页 |
5.5.1 提高公共农业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| 第61-62页 |
5.5.2 提高公共风险与基础公共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| 第62页 |
5.6 能力建设须因地制宜 | 第62-64页 |
结语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0-71页 |
附录B 调查问卷 | 第71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