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基础医学论文--人体生理学论文--神经生理学论文

运动想象脑—机接口的神经机制与识别算法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29页
    1.1 脑-机接.的背景介绍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脑-机接.系统的构成框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脑-机接.的类型第15-19页
    1.2 运动想象的脑机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运动想象的脑功能区定位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运动想象的脑网络研究第20-21页
    1.3 运动想象脑-机接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特征提取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模式分类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被试间差异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MI-BCI的知名研究机构第23-24页
    1.4 运动想象脑-机接.的应用方向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运动辅助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神经康复第25-26页
    1.5 本文主要工作第26-28页
    1.6 论文结构第28-29页
第二章 静息态EEG谱熵指标预测MI-BCI控制表现的研究第29-47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9-30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方法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被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范式及数据采集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被试的MI-BCI控制表现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静息态EEG谱熵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基于静息态EEG谱熵预测被试的MI-BCI控制表现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两轮实验间被试MI-BCI控制表现和预测指标的变化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相关的研究工作第36页
    2.3 结果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被试的MI-BCI控制表现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静息态EEG谱熵与MI-BCI控制表现的关系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同一实验轮次内的MI-BCI控制表现预测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不同实验轮次间的MI-BCI控制表现预测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两轮实验间被试的MI-BCI控制表现与预测指标的变化第41-42页
    2.4 讨论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MI-BCI“盲”现象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静息态EEG谱熵指标的特点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不同实验轮次间的预测性能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SMR,ATR和谱熵预测指标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局限性第46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6-47页
第三章 基于静息态EEG脑网络的MI-BCI控制表现研究第47-60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7-48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数据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被试的MI-BCI控制表现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静息态EEG脑网络的构建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图论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MI-BCI控制表现预测第50-51页
    3.3 结果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MI-BCI控制表现与脑网络的关系:平均功能连接强度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MI-BCI控制表现与脑网络的关系:节点度与边连接强度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MI-BCI控制表现与脑网络的关系:网络传输效率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静息态EEG脑网络属性的稳定性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基于脑网络传输效率指标预测MI-BCI控制表现第54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节点度、连接边与偏侧性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网络信息传输效率与MI-BCI控制表现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MI-BCI控制能力预测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与SSVEP-BCI研究的关系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参考电极对EEG脑网络的影响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容积传导效应对EEG脑网络的影响第59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四章 基于长程FCD的MI-BCI控制表现研究第60-6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0-61页
    4.2 材料与方法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被试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被试分组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fMRI数据采集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fMRI数据预处理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功能连接密度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4.3 结果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长程FCD的组间差异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基于长程FCD预测MI-BCI控制表现第64-65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65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第五章 基于LTCCSP的MI-BCI特征提取算法第66-76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66-67页
    5.2 材料与方法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CSP算法原理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LTCCSP算法原理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LTCCSP算法在MI-BCI在线系统中的应用第70页
    5.3 结果第70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仿真噪声干扰的MI-BCI数据集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真实MI-BCI数据集第73-74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74-75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75-76页
第六章 基于Z-LDA的MI-BCI分类识别算法第76-88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76-77页
    6.2 材料与方法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LDA算法原理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Z-LDA的原理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Z-LDA与LDA之间的关系第79页
    6.3 结果第79-8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仿真实验结果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真实的MI-BCI数据集分类结果第82-84页
    6.4 讨论第84-87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87-88页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8-92页
    7.1 全文总结第88-89页
    7.2 未来展望第89-92页
致谢第92-93页
参考文献第93-108页
附录 基于PLI的脑网络与MI-BCI控制表现间的关系第108-111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11-114页

论文共11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诺如病毒与组织血型抗原结合机制的研究
下一篇:克氏原螯虾转录组测序数据发掘和性腺发育相关基因功能初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