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普法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1页 |
1.1.2 选题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5-16页 |
1.3.2 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| 第17页 |
1.5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5.1 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依据 | 第19-26页 |
2.1 基本概念 | 第19-24页 |
2.1.1 法的作用 | 第19页 |
2.1.2 普法以及农村普法的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1.3 我国农村普法的法律渊源 | 第20-21页 |
2.1.4 农村普法的发展历程 | 第21-24页 |
2.2 基本理论依据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农村普法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| 第26-36页 |
3.1 三县9乡农民法律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| 第29-32页 |
3.2 三县9乡农民法律认同情况调查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3 三县9乡农民法律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| 第33-36页 |
第4章 影响和制约农村普法实效的因素 | 第36-43页 |
4.1 农民的因素 | 第36-37页 |
4.1.1 农民的法律素养缺失 | 第36-37页 |
4.1.2 农民的法律信任感不足 | 第37页 |
4.2 农村的因素 | 第37-38页 |
4.2.1 农村传统文化与封建历史的消极影响 | 第37页 |
4.2.2 农村落后人治观念阻碍法治观念的发展 | 第37-38页 |
4.3 其他方面的因素 | 第38-43页 |
4.3.1 普法行动运动化 | 第38页 |
4.3.2 普法行为形式化 | 第38-39页 |
4.3.3 普法内容文本化 | 第39-40页 |
4.3.4 法律服务私己化 | 第40-41页 |
4.3.5 法律服务“形象”化 | 第41-43页 |
第5章 增进农村普法实效的对策与建议 | 第43-48页 |
5.1 加强农村调处立法,创新农村普法法律体系 | 第43-44页 |
5.2 提倡两种语言结合,更新农村普法话语体系 | 第44-45页 |
5.3 落实农村法律咨询,健全农村普法服务体系 | 第45页 |
5.4 筑牢农村舆论阵地,丰富农村普法传播体系 | 第45-46页 |
5.5 繁荣农村普法主体,夯实农村普法支持体系 | 第46-48页 |
总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