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9页 |
1.1 稀土材料概述 | 第16-18页 |
1.1.1 稀土元素简介 | 第16页 |
1.1.2 稀土材料的应用 | 第16-18页 |
1.2 不同形貌稀土氧化物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1.2.1 一维纳米线、纳米棒 | 第18-19页 |
1.2.2 三维稀土微/纳米球 | 第19页 |
1.2.3 三维稀土微/纳米花 | 第19-20页 |
1.3 三维微/纳米稀土氧化物的制备 | 第20-27页 |
1.3.1 沉淀法 | 第21-22页 |
1.3.2 微波辅助法 | 第22-23页 |
1.3.3 水热法/溶剂热法 | 第23-24页 |
1.3.4 模板法 | 第24-26页 |
1.3.5 喷雾热解法 | 第26-27页 |
1.4 论文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7-29页 |
1.4.1 论文的选题背景 | 第27-28页 |
1.4.2 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9-36页 |
2.1 实验试剂与原料 | 第29-30页 |
2.2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30页 |
2.3 氧化铈的制备 | 第30-31页 |
2.3.1 水热法制备球形氧化铈(HTS) | 第30-31页 |
2.3.2 溶剂热法制备球形氧化铈(STS) | 第31页 |
2.3.3 溶剂热法制备花形氧化铈(STF) | 第31页 |
2.4 硝酸处理氧化铈前驱体 | 第31-32页 |
2.5 氧化镧前驱体的制备 | 第32页 |
2.5.1 溶剂热法制备花形氧化镧 | 第32页 |
2.5.2 水热法制备圆盘形氧化镧 | 第32页 |
2.6 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2页 |
2.7 氧化镧及氧化铈的表征 | 第32-33页 |
2.7.1 X射线衍射(XRD) | 第32-33页 |
2.7.2 扫描电镜(SEM)和透射电镜(TEM) | 第33页 |
2.7.3 BET比表面及孔结构测试 | 第33页 |
2.7.4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33页 |
2.7.5 NH3脱附(NH3-TPD) | 第33页 |
2.8 催化活性评价 | 第33-36页 |
2.8.1 甲苯催化活性评价 | 第33-34页 |
2.8.2 三效催化活性评价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单分散三维氧化铈的控制合成及表征 | 第36-71页 |
3.1 引言 | 第36页 |
3.2 水热法合成球形氧化铈(HTS) | 第36-39页 |
3.2.1 样品的晶相结构 | 第37-38页 |
3.2.2 样品的形貌 | 第38-39页 |
3.2.3 样品的比表面及孔结构 | 第39页 |
3.3 水热法合成球形氧化铈(HTS)的条件探索 | 第39-46页 |
3.3.1 PVP含量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3.3.2 乙二醇/水比例的影响 | 第42-45页 |
3.3.3 酸种类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4 溶剂热法合成球形氧化铈(STS) | 第46-50页 |
3.4.1 样品的晶相结构 | 第47-48页 |
3.4.2 样品的形貌 | 第48页 |
3.4.3 样品的比表面及孔结构 | 第48-49页 |
3.4.4 球形氧化铈的生长机理 | 第49-50页 |
3.5 溶剂热法合成球形氧化铈(STS)的条件探索 | 第50-60页 |
3.5.1 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3.5.2 铈盐投料量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3.5.3 丙酸含量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3.5.4 有机酸种类的影响 | 第56-60页 |
3.5.5 PVP含量的影响 | 第60页 |
3.6 溶剂热法合成微米花形氧化铈(STF) | 第60-65页 |
3.6.1 样品的晶相结构 | 第61-62页 |
3.6.2 样品的形貌 | 第62-63页 |
3.6.3 样品的比表面及孔结构 | 第63页 |
3.6.4 KCl的作用 | 第63-65页 |
3.7 溶剂热法合成微米花形氧化铈(STF)的条件探索 | 第65-69页 |
3.7.1 反应时间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3.7.2 丙酸含量及PVP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3.7.3 羧酸种类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四章 硝酸刻蚀氧化铈前驱体 | 第71-81页 |
4.1 引言 | 第71页 |
4.2 硝酸刻蚀对晶相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4.3 硝酸刻蚀对形貌的影响 | 第72-75页 |
4.3.1 刻蚀后CeO_2的SEM图 | 第72-74页 |
4.3.2 刻蚀后CeO_2的TEM图 | 第74-75页 |
4.4 硝酸处理对织构性能的影响 | 第75-79页 |
4.4.1 硝酸处理对比表面和孔容的影响 | 第75-78页 |
4.4.2 硝酸处理对孔径分布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4.5 综合分析 | 第79-80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五章 单分散三维镧化合物的控制合成及表征 | 第81-90页 |
5.1 引言 | 第81页 |
5.2 溶剂热法制备镧化合物(ST)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| 第81-86页 |
5.2.1 焙烧温度对样品晶相及形貌的影响 | 第82-84页 |
5.2.2 丙酸含量对形貌的影响 | 第84-85页 |
5.2.3 反应时间及温度对形貌的影响 | 第85-86页 |
5.3 水热法制备镧化合物(HT)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| 第86-88页 |
5.3.1 样品的晶相结构 | 第87-88页 |
5.3.2 样品的形貌 | 第8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8-90页 |
第六章 氧化铈和氧化镧的催化性能评价 | 第90-105页 |
6.1 引言 | 第90-93页 |
6.1.1 甲苯催化燃烧 | 第90-91页 |
6.1.2 三效催化净化 | 第91-93页 |
6.2 结果与讨论 | 第93-104页 |
6.2.1 CeO_2的甲苯催化燃烧活性 | 第93-97页 |
6.2.2 CeO_2甲苯催化燃烧活性的讨论 | 第97-98页 |
6.2.3 La_2O_3的甲苯催化燃烧活性 | 第98-99页 |
6.2.4 CeO_2负载型催化剂的三效催化活性 | 第99-103页 |
6.2.5 CeO_2负载型催化剂三效催化活性的讨论 | 第103-104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04-105页 |
结论 | 第105-107页 |
后续工作及展望 | 第107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16-118页 |
致谢 | 第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