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4页 |
1.2.1 境外经贸合作区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2.2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创新点和不足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境外经贸合作区理论基础 | 第16-22页 |
2.1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 | 第16-18页 |
2.1.1 垄断优势中的区位选择理论 | 第16页 |
2.1.2 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区位选择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1.3 比较优势中的区位选择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1.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区位选择 | 第18页 |
2.2 产业集群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2.1 新产业区理论 | 第19页 |
2.2.2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3 竞争优势理论 | 第20页 |
2.2.4 工业区位论 | 第20页 |
2.3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与产业聚集理论的融合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区位选择分析 | 第22-31页 |
3.1 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现状 | 第22-24页 |
3.2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特点 | 第24-27页 |
3.2.1 集群式投资模式 | 第24-25页 |
3.2.2 投资构成和定位独特 | 第25-26页 |
3.2.3 风险防范能力相对较强 | 第26-27页 |
3.2.4 区位分布不均衡 | 第27页 |
3.3 境外经贸合作区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| 第27-31页 |
3.3.1 政治法律因素 | 第27-28页 |
3.3.2 经济因素 | 第28-29页 |
3.3.3 社会文化因素 | 第29-30页 |
3.3.4 基础设施因素 | 第30-31页 |
第4章 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区位选择的因素评价 | 第31-42页 |
4.1 区位选择评估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31-32页 |
4.1.1 相对重要原则 | 第31页 |
4.1.2 可量化原则 | 第31-32页 |
4.1.3 特殊和一般结合原则 | 第32页 |
4.2 指标选取 | 第32-34页 |
4.2.1 政治法律环境 | 第32页 |
4.2.2 经济环境 | 第32-33页 |
4.2.3 社会文化环境 | 第33页 |
4.2.4 基础设施 | 第33-34页 |
4.2.5 资源环境 | 第34页 |
4.3 模型设置 | 第34-36页 |
4.3.1 指标设置 | 第34-35页 |
4.3.2 数据选取 | 第35-36页 |
4.4 因子分析 | 第36-42页 |
4.4.1 因子分析的运用 | 第36页 |
4.4.2 因子分析的结果及分析 | 第36-42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2-45页 |
5.1 结论 | 第42-43页 |
5.2 展望 | 第43-45页 |
附录 | 第45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