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1. 项目规划背景 | 第10-12页 |
2. 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基础 | 第12-17页 |
2.1 项目建设的意义 | 第12-14页 |
2.1.1 服务网络文学出版,发现培育优秀网络作者 | 第12-13页 |
2.1.2 扩大IP运营规模,拓展产业链 | 第13页 |
2.1.3 实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内容资源融合 | 第13-14页 |
2.2 项目建设的基础 | 第14-17页 |
2.2.1 人才和团队基础 | 第14页 |
2.2.2 产业发展基础 | 第14-16页 |
2.2.3 科研和实践成果基础 | 第16页 |
2.2.4 设备基础 | 第16-17页 |
3. 项目建设的内容和关键 | 第17-22页 |
3.1 项目建设的内容 | 第17-20页 |
3.1.1 大力传播正能量,高效聚合作者资源 | 第17页 |
3.1.2 全面整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出版内容资源 | 第17-19页 |
3.1.3 整合与开发并重,拓展其他产业内容资源市场 | 第19页 |
3.1.4 着力研究网络文学读者,聚拢更多的读者资源 | 第19-20页 |
3.2 项目建设的关键 | 第20-22页 |
3.2.1 构建网络文学出版评价体系 | 第20页 |
3.2.2 探索书海网络文学团队创作模式 | 第20-21页 |
3.2.3 推动网络文学作品IP运营 | 第21-22页 |
4. 书海网络文学出版评价体系建构 | 第22-27页 |
4.1 网络文学出版评价的特殊性 | 第22-23页 |
4.1.1 语言表达即时 | 第22页 |
4.1.2 评价方式匿名 | 第22-23页 |
4.1.3 言论立场自主 | 第23页 |
4.2 当前网络文学评价系统的局限性 | 第23-24页 |
4.2.1 评价内容易失真 | 第23页 |
4.2.2 评价方式较随意 | 第23页 |
4.2.3 评价标准不统一 | 第23-24页 |
4.3 建立基于“AHP——模糊综合评判法”的网络文学作品评价体系 | 第24-27页 |
4.3.1 AHP——模糊综合评判法 | 第24页 |
4.3.2 “AHP——模糊综合评判法”的可行性 | 第24页 |
4.3.3 设计评价指标及例证分析 | 第24-27页 |
5. 书海网络文学团队创作系统设计 | 第27-30页 |
5.1 书海网络文学团队创作系统构成 | 第27页 |
5.2 书海网络文学团队创作模式建构 | 第27-30页 |
5.2.1 团队创作循环模式构建 | 第27-29页 |
5.2.2 团队创作系统的功能 | 第29-30页 |
6. 书海网络文学IP运营机制 | 第30-32页 |
6.1 书海网络文学APP应用运营 | 第30页 |
6.2 书海网络文学微信公众平台运营 | 第30-32页 |
7. 网络文学出版流程再造 | 第32-35页 |
7.1 书海网络文学出版流程创新 | 第32-33页 |
7.2 书海网络文学出版流程再造的特点 | 第33-35页 |
7.2.1 数据驱动选题策划 | 第33页 |
7.2.2 读者参与内容创作 | 第33-34页 |
7.2.3 专业评估筛选内容 | 第34页 |
7.2.4 消费对象精准定位 | 第34-35页 |
8. 项目建设的安排、预算及预期成效 | 第35-40页 |
8.1 项目建设安排 | 第35-36页 |
8.1.1 前期调研工作 | 第35页 |
8.1.2 项目建设启动 | 第35页 |
8.1.3 成立基地组织机构 | 第35-36页 |
8.1.4 评估首批版权并孵化项目 | 第36页 |
8.1.5 筹备网络文学作家协会及项目对接 | 第36页 |
8.1.6 首批孵化项目结项考核 | 第36页 |
8.2 项目所需设备和资金估算及来源 | 第36-38页 |
8.2.1 网络文学版权评估经费 | 第36-37页 |
8.2.2 IP项目孵化经费 | 第37页 |
8.2.3 传统大众文化出版物网络运作孵化 | 第37页 |
8.2.4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出版内容资源整合模式建构研究 | 第37页 |
8.2.5 全媒体出版产品孵化平台实验室建设费用 | 第37-38页 |
8.3 项目建设预期成效 | 第38-40页 |
8.3.1 通过项目孵化,抓紧培养创新型出版人才 | 第38页 |
8.3.2 推荐大量优秀网络小说版权和作者,奠定转型基础 | 第38页 |
8.3.3 通过项目创新孵化,解决融合发展环境下“做什么”的问题 | 第38-39页 |
8.3.4 通过项目创新孵化,解决融合发展环境下“怎么做”的问题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5页 |
附录 | 第45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