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简历 | 第3-7页 |
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前言 | 第12-22页 |
1.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2. 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2.1 理论意义 | 第12-13页 |
2.2 实践意义 | 第13页 |
3.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4. 研究方案 | 第18-19页 |
4.1 研究目标 | 第18页 |
4.2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4.3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5.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5.1 拟解决关键问题 | 第19页 |
5.2 研究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新形势下医德医风信息化建设的探究 | 第21-22页 |
第一部分 医德医风的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2-24页 |
1. “仁医”精神与“爱人”之心 | 第22页 |
2. 职业道德与风气 | 第22-23页 |
3. 医学人文精神 | 第23-24页 |
第二部分 医德医风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| 第24-27页 |
1. 国家政策倡导医德考评 | 第24-25页 |
2. 新一轮医改的重点任务 | 第25页 |
3. 医患关系紧张,医患冲突频发的现状的要求 | 第25-26页 |
4. 互联网+迅速推广的发展趋势 | 第26-27页 |
第三部分 医德医风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27-30页 |
1. 形式单一,不足以应对新媒体时代问题 | 第27-28页 |
2. 技术水平滞后,信息化进程缓慢 | 第28页 |
3. 基础数据虚假不实,系统功能未能良好发挥 | 第28-29页 |
4. 管理体制混乱,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差 | 第29-30页 |
第四部分 医德医风信息化建设现状的SWOT分析 | 第30-35页 |
1. 优势:“仁医”的感召力和“救死扶伤”的认同感 | 第30-31页 |
2. 劣势:医德医风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难度较大 | 第31-32页 |
3. 机会:互联网+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 | 第32-33页 |
4. 挑战:医德医风滑坡严重,医院管理层不重视 | 第33-35页 |
第五部分 基于SWOT分析的医院医德医风信息化建设抉择 | 第35-37页 |
1. SO战略:利用机遇,发挥优势 | 第35页 |
2. WO战略:利用机遇,改进劣势 | 第35-36页 |
3. ST战略:发挥优势,迎接挑战 | 第36页 |
4. WT战略:扭转劣势,应对挑战 | 第36-37页 |
第六部分 医德医风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| 第37-62页 |
1. 建立舆情管理机制,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问题 | 第37-38页 |
2. 提高医德档案信息系统技术水平,增强可行性 | 第38-47页 |
3. 研制医学生能力评估模型,科学规划未来职业发展 | 第47-48页 |
4. 综合考虑四维模式,健全诊疗方案的评优体系 | 第48-58页 |
4.1 健全诊疗方案评优体系的必要性 | 第48-49页 |
4.2 筛选指标 | 第49-51页 |
4.3 构建评定矩阵 | 第51-52页 |
4.4 指标一致性检验及权重赋值 | 第52-54页 |
4.4.1 社会学指标 | 第53页 |
4.4.2 心理学指标 | 第53页 |
4.4.3 伦理学指标 | 第53-54页 |
4.4.4 一级指标 | 第54页 |
4.5 灵敏度分析 | 第54-57页 |
4.5.1 社会学指标灵敏度分析 | 第55页 |
4.5.2 心理学指标灵敏度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5.3 伦理学指标灵敏度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6 计算结果 | 第57-58页 |
5. 推广PPP模式,建设医德医风实时监测系统 | 第58-59页 |
6. 培养复合型人才,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| 第59-60页 |
7. 完善信息系统的使用、监督和维护 | 第60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附录一 | 第67-69页 |
附录二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