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轻量化在汽车上的应用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1 结构优化的轻量化技术 | 第14-15页 |
1.2.2 新型材料的应用技术 | 第15-16页 |
1.2.3 制造技术 | 第16页 |
1.3 纯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3.1 概念开发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3.2 碰撞安全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4 课题来源及主要内容 | 第19-22页 |
1.4.1 课题来源 | 第19页 |
1.4.2 论文的研究路线及研究重点 | 第19-20页 |
1.4.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对标车的性能分析 | 第22-47页 |
2.1 整车的开发流程及对标车的确定 | 第22-26页 |
2.1.1 对标车的选用 | 第22-24页 |
2.1.2 对标车的选用及市场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1.3 对标车的性能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2 对标车车身结构模态及试验验证 | 第26-32页 |
2.2.1 对标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6-28页 |
2.2.2 对标车车身结构模态的仿真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2.3 对标车车身结构的试验模态分析 | 第29-32页 |
2.3 对标车车身结构的性能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3.1 对标车弯曲刚度性能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3.2 对标车扭转刚度性能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3.3 对标车的轻量化分析 | 第34页 |
2.4 正面 100%刚性壁碰撞的仿真分析 | 第34-42页 |
2.4.1 正面碰撞的整车模型 | 第34-35页 |
2.4.2 仿真计算的可信性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4.3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36-38页 |
2.4.4 整车正面碰撞的安全性能分析 | 第38-42页 |
2.5 侧面刚性柱碰撞的仿真分析 | 第42-46页 |
2.5.1 整车模型 | 第42-43页 |
2.5.2 计算的可信性以及关键零部件的吸能分析 | 第43-44页 |
2.5.3 整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变形分析 | 第44-46页 |
2.5.4 整车侧面碰撞的安全性分析 | 第4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三章 新能源车型的概念开发 | 第47-59页 |
3.1 概念车基本参数的设定 | 第47-48页 |
3.2 新能源概念车的概念设计 | 第48-55页 |
3.2.1 造型设计 | 第48-49页 |
3.2.2 动力系统及底盘匹配设计 | 第49-50页 |
3.2.3 电池的布置设计 | 第50-51页 |
3.2.4 白车身设计 | 第51-55页 |
3.3 新能源概念车的性能分析 | 第55-58页 |
3.3.1 车身结构的刚度分析 | 第55-57页 |
3.3.2 车身结构的模态分析 | 第57-58页 |
3.3.3 车身结构的轻量化分析 | 第5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四章 前纵梁抗冲击吸能特性的多目标优化 | 第59-72页 |
4.1 结构抗冲击吸能特性的评价指标 | 第59-61页 |
4.2 填充结构的抗冲击吸能特性数值模拟 | 第61-64页 |
4.2.1 填充结构有限元模型及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61-62页 |
4.2.2 试验设计 | 第62-63页 |
4.2.3 抗冲击吸能特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3 填充结构的抗冲击吸能特性多目标优化设计 | 第64-71页 |
4.3.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建立 | 第64-66页 |
4.3.2 近似模型的选取 | 第66-69页 |
4.3.3 优化结果分析 | 第69-7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五章 门槛梁抗冲击吸能特性的多目标优化 | 第72-84页 |
5.1 空心薄壁梁与泡沫铝填充结构弯曲行为的研究 | 第72-75页 |
5.1.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72-73页 |
5.1.2 变形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1.3 载荷和吸能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2 填充结构抗冲击吸能特性数值模拟 | 第75-79页 |
5.2.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75-76页 |
5.2.2 试验设计 | 第76-77页 |
5.2.3 抗冲击吸能特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| 第77-79页 |
5.3 填充结构抗弯曲性能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| 第79-83页 |
5.3.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建立 | 第79页 |
5.3.2 近似模型的选取 | 第79-82页 |
5.3.3 优化结果分析 | 第82-8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六章 新能源概念车的碰撞安全性研究 | 第84-99页 |
6.1 纯电动概念车的正面碰撞安全性研究 | 第84-88页 |
6.1.1 整车模型 | 第84-85页 |
6.1.2 仿真计算的可信性及关键零部件的吸能分析 | 第85-86页 |
6.1.3 整车变形时序图 | 第86-87页 |
6.1.4 碰撞载荷传递情况分析 | 第87-88页 |
6.2 填充泡沫铝的车身结构正面碰撞安全性分析 | 第88-91页 |
6.2.1 泡沫铝的填充位置 | 第88-89页 |
6.2.2 前纵梁变形模式及吸能情况分析 | 第89-90页 |
6.2.3 碰撞安全性分析 | 第90-91页 |
6.3 纯电动概念车的侧面碰撞安全性研究 | 第91-94页 |
6.3.1 整车模型 | 第91-92页 |
6.3.2 计算的可信性及关键零部件的吸能分析 | 第92-93页 |
6.3.3 整车变形时序图 | 第93-94页 |
6.4 填充泡沫铝的车身结构侧面碰撞安全性分析 | 第94-98页 |
6.4.1 泡沫铝填充的门槛梁结构 | 第94页 |
6.4.2 门槛梁变形模式分析 | 第94-96页 |
6.4.3 门槛梁吸能性能分析 | 第96-97页 |
6.4.4 加速度分析 | 第97-98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98-99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99-101页 |
论文总结 | 第99页 |
研究展望 | 第99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0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06-108页 |
致谢 | 第108-109页 |
附件 | 第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