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任务类型的并行计算框架研究与应用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8页 |
1.2.1 Map Reduce编程模型 | 第10-12页 |
1.2.2 迭代计算框架 | 第12-13页 |
1.2.3 流式计算框架 | 第13-15页 |
1.2.4 资源管理系统 | 第15-17页 |
1.2.5 MPI编程模型 | 第17页 |
1.2.6 Actor编程模型 | 第17页 |
1.2.7 相关技术小结 | 第17-18页 |
1.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并行编程模型 | 第20-40页 |
2.1 编程模型 | 第20-21页 |
2.2 计算模型 | 第21-27页 |
2.2.1 基本计算模型 | 第21-23页 |
2.2.2 迭代计算模型 | 第23-26页 |
2.2.3 实时计算模型 | 第26-27页 |
2.3 任务类型模型 | 第27-28页 |
2.4 调度类型模型与调度策略 | 第28-33页 |
2.4.1 同类型任务的调度 | 第29-30页 |
2.4.2 基于类型历史的任务调度 | 第30-31页 |
2.4.3 基于类型映射的任务调度 | 第31-33页 |
2.5 计算类型模型与计算节点并行化 | 第33-36页 |
2.5.1 计算类型 | 第33-34页 |
2.5.2 计算节点并行化 | 第34-36页 |
2.5.3 多类型分解队列 | 第36页 |
2.6 缓存模型 | 第36-39页 |
2.6.1 缓存模型的作用 | 第36-37页 |
2.6.2 缓存模型接口 | 第37-39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并行计算框架新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| 第40-58页 |
3.1 总体结构 | 第40-41页 |
3.2 任务类型模型的实现 | 第41-45页 |
3.2.1 任务类型的表示 | 第41-43页 |
3.2.2 调度算法 | 第43-45页 |
3.3 计算节点并行化方式实现 | 第45-48页 |
3.3.1 线程安全性保证 | 第45-46页 |
3.3.2 计算节点并行化 | 第46-48页 |
3.4 缓存模型实现 | 第48-52页 |
3.4.1 节点内数据操作 | 第48-50页 |
3.4.2 节点间数据同步 | 第50-52页 |
3.5 计算模型的实现 | 第52-57页 |
3.5.1 迭代计算模型 | 第52-55页 |
3.5.2 实时计算模型 | 第55-57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四章 网络通信优化 | 第58-70页 |
4.1 REACTOR模型的使用 | 第58-61页 |
4.1.1 非阻塞I/O及多路复用 | 第58-60页 |
4.1.2 Reactor模型 | 第60-61页 |
4.2 非阻塞通信中缓冲区的设计 | 第61-65页 |
4.3 消息编解码 | 第65-68页 |
4.3.1 对象序列化 | 第65-67页 |
4.3.2 消息传输协议 | 第67-6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五章 并行计算框架的案例与分析 | 第70-89页 |
5.1 实验环境 | 第70-71页 |
5.2 离散傅里叶变换 | 第71-75页 |
5.2.1 算法原理 | 第71页 |
5.2.2 串行算法描述 | 第71-72页 |
5.2.3 并行算法描述 | 第72-74页 |
5.2.4 实验结果 | 第74-75页 |
5.3 分布式K-MEANS | 第75-84页 |
5.3.1 串行算法描述 | 第75-76页 |
5.3.2 并行化算法描述 | 第76-77页 |
5.3.3 并行化算法实现 | 第77-81页 |
5.3.4 实验结果 | 第81-84页 |
5.4 彩虹表并行在线查找 | 第84-88页 |
5.4.1 算法原理 | 第84页 |
5.4.2 串行化算法描述 | 第84-85页 |
5.4.3 并行化算法描述 | 第85-86页 |
5.4.4 算法实现 | 第86-87页 |
5.4.5 实验结果 | 第87-8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89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2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4页 |
附件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