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散热特性仿真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 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 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 
| 1.1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背景 | 第9页 | 
| 1.2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分类 | 第9-10页 | 
| 1.3 动力电池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0-13页 | 
| 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 
| 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 
| 1.4 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 
|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热分析理论及物性参数测试方法 | 第15-25页 | 
| 2.1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 | 第15-16页 | 
| 2.2 锂离子电池热分析理论 | 第16-20页 | 
| 2.2.1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 | 第16-18页 | 
| 2.2.2 锂离子电池的传热机理 | 第18-19页 | 
| 2.2.3 电池内部微元体的能量守恒方程 | 第19-20页 | 
| 2.3 锂离子电池物性参数测试方法 | 第20-24页 | 
| 2.3.1 电池容量测试 | 第20-22页 | 
| 2.3.2 电池内阻测试 | 第22-24页 | 
| 2.3.3 电池开路电压测试 | 第24页 | 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 
|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单体三维热仿真分析 | 第25-37页 | 
| 3.1 电池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5-29页 | 
| 3.1.1 电池单体的几何模型 | 第25页 | 
| 3.1.2 电池内部热物理参数的获取 | 第25-27页 | 
| 3.1.3 电池单体网格划分 | 第27-28页 | 
| 3.1.4 电池材料属性及边界条件 | 第28-29页 | 
| 3.2 电池仿真结果分析 | 第29-32页 | 
| 3.3 电池生热实验与仿真讨论 | 第32-34页 | 
| 3.4 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对电池温度场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 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 
| 第四章 锂离子电池组温度场仿真分析 | 第37-45页 | 
| 4.1 电池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7-39页 | 
| 4.1.1 电池组的几何模型 | 第37-39页 | 
| 4.1.2 电池组网格划分 | 第39页 | 
| 4.1.3 材料属性、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设置 | 第39页 | 
| 4.2 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1页 | 
| 4.3 外壳材料对电池组散热性能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 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 
| 第五章 锂离子电池包温度场仿真分析 | 第45-61页 | 
| 5.1 电池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45-47页 | 
| 5.1.1 电池包几何模型建立 | 第45-46页 | 
| 5.1.2 电池包网格划分 | 第46-47页 | 
| 5.1.3 材料属性、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设置 | 第47页 | 
| 5.2 电池包自然对流散热仿真分析 | 第47-50页 | 
| 5.3 电池包强制风冷散热仿真分析 | 第50-55页 | 
| 5.3.1 电池包通风风道设计 | 第50-51页 | 
| 5.3.2 湍流模型的选择 | 第51-52页 | 
| 5.3.3 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5页 | 
| 5.4 电池包散热方案的优化 | 第55-59页 | 
| 5.4.1 电池包优化后的结构 | 第56页 | 
| 5.4.2 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56-59页 | 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 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 
| 6.1 全文总结 | 第61-62页 | 
| 6.2 研究展望 | 第62-63页 | 
| 致谢 | 第63-64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 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