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红茶菌的概述 | 第12-14页 |
1.1.1 菌体组成 | 第12-13页 |
1.1.2 营养成分 | 第13页 |
1.1.3 作用机理 | 第13-14页 |
1.2 红茶菌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8页 |
1.2.1 微生物分离鉴定及代谢产物分析 | 第15页 |
1.2.2 抗氧化活性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2.3 抑菌活性研究 | 第16页 |
1.2.4 解毒抗癌成分研究 | 第16页 |
1.2.5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2.6 发酵机理的研究 | 第17页 |
1.2.7 发酵工艺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2.8 新型红茶菌的研制 | 第18页 |
1.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8页 |
1.4 前景展望 | 第18-19页 |
1.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19-22页 |
1.5.1 有机酸组成分析 | 第19页 |
1.5.2 解毒抗癌成分检测 | 第19-20页 |
1.5.3 抗氧化活性研究 | 第20-21页 |
1.5.4 抑菌活性研究 | 第21-22页 |
2 红茶菌的发酵条件及有机酸组成分析 | 第22-32页 |
2.1 引言 | 第22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22-23页 |
2.2.1 主要仪器与试剂 | 第22-23页 |
2.2.2 供试菌种 | 第23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23-25页 |
2.3.1 发酵液的制备 | 第23页 |
2.3.2 样品处理 | 第23页 |
2.3.3 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23页 |
2.3.4 生长曲线测定及酸度、糖度检测 | 第23-24页 |
2.3.5 色谱条件 | 第24-25页 |
2.4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30页 |
2.4.1 红茶菌的生长曲线和酸度、糖度变化分析 | 第25页 |
2.4.2 发酵液中还原糖、总糖含量变化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4.3 色谱条件的优化 | 第26-27页 |
2.4.4 外标工作曲线和线性范围的确定 | 第27-28页 |
2.4.5 发酵液的有机酸组成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4.6 回收率和精密度实验 | 第29-30页 |
2.5 结论 | 第30-32页 |
3 红茶菌发酵液中D-葡萄糖二酸 1,4 内酯和葡萄糖醛酸内酯的含量检测 | 第32-42页 |
3.1 引言 | 第32页 |
3.2 实验材料 | 第32页 |
3.2.1 主要仪器与试剂 | 第32页 |
3.2.2 供试菌种 | 第32页 |
3.3 试验方法 | 第32-34页 |
3.3.1 发酵液的制备 | 第32页 |
3.3.2 样品处理 | 第32-33页 |
3.3.3 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33页 |
3.3.4 色谱条件的优化 | 第33-34页 |
3.4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9页 |
3.4.1 色谱条件的确定 | 第34-37页 |
3.4.2 外标工作曲线和线性范围的确定 | 第37页 |
3.4.3 发酵液中DSL和葡萄糖醛酸内酯的含量检测 | 第37-39页 |
3.4.4 回收率和精密度实验 | 第39页 |
3.5 讨论 | 第39-42页 |
4 红茶菌发酵液的总酚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| 第42-50页 |
4.1 引言 | 第42页 |
4.2 实验材料 | 第42页 |
4.2.1 主要仪器与试剂 | 第42页 |
4.2.2 供试菌种 | 第42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42-44页 |
4.3.1 发酵液制备 | 第42页 |
4.3.2 样品处理 | 第42页 |
4.3.3 总酚含量测定 | 第42-43页 |
4.3.4 还原力测定 | 第43页 |
4.3.5 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| 第43页 |
4.3.6 超氧阴离子(·O_(2-))清除率测定 | 第43页 |
4.3.7 羟基自由基(OH·)清除率测定 | 第43-44页 |
4.4 结果与分析 | 第44-48页 |
4.4.1 总酚含量及还原力的变化 | 第44-45页 |
4.4.2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变化 | 第45-46页 |
4.4.3 ·O_(2-)清除率的变化 | 第46-47页 |
4.4.4 OH·清除率的变化 | 第47-48页 |
4.4.5 红茶菌抗氧化能力的总体分析 | 第48页 |
4.5 结论 | 第48-50页 |
5 红茶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研究 | 第50-56页 |
5.1 引言 | 第50页 |
5.2 实验材料 | 第50-51页 |
5.2.1 主要仪器与试剂 | 第50页 |
5.2.2 供试菌株 | 第50页 |
5.2.3 培养条件 | 第50-51页 |
5.3 实验方法 | 第51-52页 |
5.3.1 供试菌菌悬液制备 | 第51页 |
5.3.2 发酵液处理 | 第51页 |
5.3.3 抑菌圈试验 | 第51页 |
5.3.4 试管稀释法确定红茶菌的抑菌浓度 | 第51-52页 |
5.3.5 共培养时间对发酵液抑菌作用的影响 | 第52页 |
5.3.6 发酵液对大剂量供试菌的抑制作用 | 第52页 |
5.3.7 热处理对发酵液抑菌作用的影响 | 第52页 |
5.4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5页 |
5.4.1 抑菌圈试验 | 第52-53页 |
5.4.2 过滤灭菌的发酵液对低浓度供试菌的抑制作用 | 第53页 |
5.4.3 共培养时间对红茶菌抑菌作用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5.4.4 红茶菌对接种大剂量供试菌的抑制作用 | 第54页 |
5.4.5 热处理对红茶菌抑菌作用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5.5 结论 | 第55-56页 |
6 讨论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64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