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英文缩略词表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4-24页 |
1.1 奶牛乳房炎概况及公共卫生学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1.1 奶牛乳房炎概况 | 第14页 |
1.1.2 公共卫生学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 奶牛乳房炎病原学研究 | 第16-21页 |
1.2.1 主要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| 第16-17页 |
1.2.2 主要病原菌致病基因和特异性基因 | 第17页 |
1.2.3 病原菌耐药性 | 第17-18页 |
1.2.4 主要病原菌生物膜及危害 | 第18页 |
1.2.5 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1页 |
1.3 LAMP检测技术 | 第21-23页 |
1.3.1 LAMP检测技术的原理 | 第21-22页 |
1.3.2 LAMP检测技术的优点 | 第22-23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南宁某奶牛场乳房炎的动态监测 | 第24-33页 |
1 材料 | 第24-26页 |
1.1 试剂 | 第24页 |
1.2 仪器 | 第24页 |
1.3 样品采集 | 第24-25页 |
1.4 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25-26页 |
2 方法 | 第26页 |
2.1 加州乳房炎检测CMT法 | 第26页 |
2.2 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试纸条法 | 第26页 |
2.3 体细胞计数法 | 第26页 |
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6-29页 |
3.1 加州乳房炎检测CMT法 | 第27页 |
3.2 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试纸条法 | 第27-28页 |
3.3 体细胞计数法 | 第28-29页 |
4 分析与讨论 | 第29-33页 |
4.1 三种检测方法的效果比较 | 第29-30页 |
4.2 体细胞数(SCC)与科学养殖 | 第30-33页 |
4.2.1 体细胞数与奶牛健康的关系 | 第30-31页 |
4.2.2 体细胞数与乳品质的关系 | 第31-32页 |
4.2.3 乳房炎的防控措施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| 第33-42页 |
1. 材料 | 第33-34页 |
1.1 试剂 | 第33-34页 |
1.2 仪器 | 第34页 |
1.3 样品 | 第34页 |
2. 试验方法 | 第34-36页 |
2.1 细菌的增菌 | 第34-35页 |
2.2 细菌的分离 | 第35页 |
2.3 细菌的纯化 | 第35页 |
2.4 触酶试验 | 第35页 |
2.5 血浆凝固酶试验 | 第35页 |
2.6 CAMP试验 | 第35页 |
2.7 生化鉴定试验 | 第35-36页 |
2.8 药敏试验 | 第36页 |
3. 试验结果 | 第36-39页 |
3.1 培养特性及镜检结果 | 第36-37页 |
3.1.1 大肠杆菌 | 第36页 |
3.1.2 金黄色葡萄球菌 | 第36页 |
3.1.3 链球菌 | 第36-37页 |
3.2 生化试验结果 | 第37-38页 |
3.2.1 大肠杆菌 | 第37页 |
3.2.2 金黄色葡萄球菌 | 第37-38页 |
3.2.3 链球菌 | 第38页 |
3.3 药敏试验结果 | 第38-39页 |
4 讨论与分析 | 第39-42页 |
第四章 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| 第42-61页 |
1 材料 | 第42-44页 |
1.1 试剂 | 第42页 |
1.2 仪器 | 第42-43页 |
1.3 样品(细菌基因组模板) | 第43-44页 |
1.3.1 水煮法提取DNA | 第43页 |
1.3.2 微波法提取DNA | 第43-44页 |
1.3.3 试剂盒法提取DNA | 第44页 |
2 方法 | 第44-49页 |
2.1 LAMP引物设计与筛选 | 第44-45页 |
2.2 LAMP外引物PCR验证 | 第45-46页 |
2.3 常规LAMP反应体系及主要操作 | 第46-47页 |
2.4 LAMP检测反应体系优化 | 第47页 |
2.5 可视化LAMP检测法的建立 | 第47-48页 |
2.6 LAMP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试验 | 第48页 |
2.7 LAMP对试验二中分离鉴定的菌株进行检测 | 第48页 |
2.8 LAMP检测方法的敏感性试验 | 第48页 |
2.9 人工模拟污染牛奶中3种病原菌的LAMP检测试验 | 第48-49页 |
2.10 等温扩增(LAMP)方法检测三种乳房炎病原菌临床分离株试验 | 第49页 |
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8页 |
3.1 LAMP引物设计与筛选 | 第49-51页 |
3.2 LAMP外引物PCR验证 | 第51页 |
3.3 LAMP检测反应体系优化 | 第51-53页 |
3.4 可视化LAMP检测法的建立 | 第53-55页 |
3.5 特异性试验 | 第55-56页 |
3.6 敏感性试验 | 第56页 |
3.7 三种病原菌人工污染牛奶检测试验 | 第56-58页 |
3.8 可视化LAMP诊断应用 | 第58页 |
4 讨论 | 第58-61页 |
4.1 乳房炎三种主要病原菌LAMP方法建立的思考 | 第58-61页 |
4.1.1 目的基因的选择 | 第58-59页 |
4.1.2 避免LAMP反应中的污染 | 第59页 |
4.1.3 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评价 | 第59-61页 |
全文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3页 |
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