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19页 |
1.1 苦豆子化学成分 | 第12-15页 |
1.1.1 苦豆子中的生物碱类型及分子结构 | 第12-14页 |
1.1.2 黄酮类化合物 | 第14页 |
1.1.3 挥发油类物质 | 第14页 |
1.1.4 脂肪酸类物质 | 第14页 |
1.1.5 苦豆子中其它成分 | 第14-15页 |
1.2 苦豆子的药理作用 | 第15-17页 |
1.2.1 抗病毒、抗菌、抗炎作用 | 第15页 |
1.2.2 抗肿瘤作用 | 第15-16页 |
1.2.3 抗辐射作用 | 第16页 |
1.2.4 抗癫痫 | 第16页 |
1.2.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| 第16页 |
1.2.6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| 第16页 |
1.2.7 对肝脏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1.2.8 对肺脏的影响 | 第17页 |
1.2.9 苦豆子其它药理作用 | 第17页 |
1.3 苦豆子生物碱提取工艺 | 第17-18页 |
1.3.1 酸水提取法 | 第17页 |
1.3.2 醇类溶液提取 | 第17页 |
1.3.3 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 | 第17-18页 |
1.3.4 冷浸提取 | 第18页 |
1.3.5 回流提取 | 第18页 |
1.3.6 超声提取 | 第18页 |
1.4 苦豆子的毒性作用 | 第18页 |
1.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| 第19-24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1.1 仪器设备 | 第19页 |
2.1.2 培养基与主要生化试剂 | 第19页 |
2.1.3 采集乳样 | 第19页 |
2.1.4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| 第19-20页 |
2.1.5 病原菌的生化鉴定 | 第20页 |
2.1.6 CAMP试验 | 第20页 |
2.1.7 马尿酸钠-七叶甘-氨分解形成试验 | 第20页 |
2.1.8 动物致病性试验 | 第20页 |
2.2 结果 | 第20-23页 |
2.2.1 细菌培养特性与染色特性 | 第20-21页 |
2.2.2 革兰氏阴性杆菌生化试验结果 | 第21页 |
2.2.3 革兰氏阳性葡萄样球菌生化试验结果 | 第21-22页 |
2.2.4 革兰氏阳性链状球菌生化试验结果 | 第22-23页 |
2.3 讨论 | 第23页 |
2.4 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苦豆子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 | 第24-28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6页 |
3.1.1 菌种与培养基 | 第24页 |
3.1.2 主要药品与试剂 | 第24页 |
3.1.3 仪器和试药 | 第24页 |
3.1.4 细菌悬液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3.1.5 苦豆子提取物对致病菌的影响—牛津杯法 | 第25页 |
3.1.6 苦豆子提取物对致病菌的影响—试管二倍稀释法 | 第25-26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2.1 苦豆子提取物对致病菌的抑菌活性 | 第26-27页 |
3.3 讨论 | 第27页 |
3.4 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苦豆子提取物的抗炎作用 | 第28-35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1页 |
4.1.1 试验动物 | 第28页 |
4.1.2 主要药品与试剂 | 第28页 |
4.1.3 仪器 | 第28页 |
4.1.4 苦豆子提取物对小鼠耳郭肿胀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4.1.5 苦豆子提取物对鸡蛋清所致小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4.1.6 苦豆子提取物对棉球所致小鼠肉芽肿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4.1.7 统计分析苦豆子 | 第31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3页 |
4.2.1 苦豆子提取物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4.2.2 苦豆子提取物对鸡蛋清所致小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4.2.3 苦豆子提取物对棉球所致小鼠肉芽肿的影响 | 第33页 |
4.3 讨论 | 第33-34页 |
4.4 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五章 苦豆子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| 第35-44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8页 |
5.1.1 试验动物 | 第35页 |
5.1.2 主要药品与试剂 | 第35页 |
5.1.3 仪器设备 | 第35页 |
5.1.4 苦豆子提取物对小鼠脾脏与胸腺重量的影响—胸腺脾脏指数法 | 第35-36页 |
5.1.5 苦豆子提取物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—足跖增厚法 | 第36页 |
5.1.6 苦豆子提取物对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响—半数溶血值(HC_50)测定 | 第36-37页 |
5.1.7 苦豆子提取物对小鼠抗体效价的影响—试管凝集法 | 第37-38页 |
5.1.8 统计分析 | 第38页 |
5.2 结果 | 第38-42页 |
5.2.1 苦豆子提取物对小鼠脾脏与胸腺重量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5.2.2 苦豆子提取物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5.2.3 苦豆子提取物对小鼠血清溶血素生成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5.2.4 苦豆子提取物对小鼠抗体效价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5.3 讨论 | 第42-43页 |
5.4 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六章 苦豆子提取物的急性毒性试验 | 第44-48页 |
6.1 材料 | 第44-45页 |
6.1.1 药品与主要试剂 | 第44页 |
6.1.2 试验动物 | 第44页 |
6.1.3 预实验 | 第44页 |
6.1.4 正式试验 | 第44-45页 |
6.1.5 LD_50的计算方法 | 第45页 |
6.2 结果 | 第45-46页 |
6.2.1 苦豆子提取物预实验结果 | 第45-46页 |
6.2.2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| 第46页 |
6.3 讨论 | 第46-47页 |
6.4 小结 | 第47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