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4 论文可能的创新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理论基础与社会宏观背景 | 第13-16页 |
2.1信访基本含义 | 第13页 |
2.1.1 信访概念与分类 | 第13页 |
2.1.2 相关的引申概念 | 第13页 |
2.2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3-16页 |
2.2.1 理论产生的背景 | 第13-14页 |
2.2.2 社会冲突理论的核心内容 | 第14-15页 |
2.2.3 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 | 第15-16页 |
第3章 信访制度的沿革及河北A市基层信访现状 | 第16-22页 |
3.1 信访制度的历史沿革 | 第16页 |
3.2 信访制度的法律依据 | 第16-17页 |
3.2.1 信访制度的宪法规定 | 第16-17页 |
3.2.2 信访制度的行政法规 | 第17页 |
3.2.3 信访制度的地方性法规 | 第17页 |
3.3 河北A市基层信访工作现状分析 | 第17-22页 |
3.3.1 A市概述及信访基本情况 | 第17-18页 |
3.3.2 A市信访的工作开展 | 第18-20页 |
3.3.3 从信访内容看社会矛盾趋向 | 第20-22页 |
第4章 河北A市信访工作的问题、成因及面临的新形势 | 第22-31页 |
4.1 当前基层信访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| 第22-25页 |
4.1.1 信访总量激增 | 第22页 |
4.1.2 信访诉求方式明显激进 | 第22-23页 |
4.1.3 非正常信访问题突出 | 第23-24页 |
4.1.4 组织化程度提高 | 第24-25页 |
4.1.5 信访负面舆论难以平息 | 第25页 |
4.2 基层信访困境的成因分析 | 第25-29页 |
4.2.1 大的社会环境原因 | 第25页 |
4.2.2 政策制定与落实因素 | 第25-27页 |
4.2.3 信访制度结构因素 | 第27页 |
4.2.4 社会心理原因 | 第27-28页 |
4.2.5 政府相关部门因素 | 第28页 |
4.2.6 信访人的主观原因 | 第28-29页 |
4.3 未来社会冲突及信访工作发展趋试 | 第29-31页 |
4.3.1 社会冲突更加复杂 | 第29页 |
4.3.2 利益需求与分配的矛盾剧增 | 第29-30页 |
4.3.3 信访形势会更加严峻 | 第30-31页 |
第5章 基层信访工作困境解决的对策 | 第31-37页 |
5.1 完善信访法制化的改革,信访纳入法制化轨道 | 第31-33页 |
5.1.1 信访范围法定化 | 第31页 |
5.1.2 处理信访标准法治化 | 第31-32页 |
5.1.3 信访程序法治化 | 第32-33页 |
5.2 创新工作制度,完善信访救济方式 | 第33-34页 |
5.2.1 建立新型信访代理制度 | 第33页 |
5.2.2 完善公开听证制度助力信访工作 | 第33-34页 |
5.2.3 完善司法救济和法律援助制度 | 第34页 |
5.3 畅通信访渠道,规范信访秩序 | 第34-35页 |
5.3.1 创新方式方法,拓宽信访渠道 | 第34-35页 |
5.3.2 落实工作责任,提高办理质量 | 第35页 |
5.3.3 强化法治建设,规范信访秩序 | 第35页 |
5.4 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 | 第35-37页 |
5.4.1 筑牢群众意识,强化源头推进 | 第35页 |
5.4.2 加强信访干部选拔和培训 | 第35-36页 |
5.4.3 强化信访工作激励机制 | 第36-37页 |
结语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后记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