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33页 |
1.1 益生菌的研究性状及其应用 | 第16-19页 |
1.1.1 双歧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6-17页 |
1.1.2 双歧杆菌的生物学功能 | 第17页 |
1.1.3 双歧杆菌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| 第17-18页 |
1.1.4 双歧杆菌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的热点 | 第18-19页 |
1.1.4.1 双歧杆菌存在的问题 | 第18页 |
1.1.4.2 国内外主要研究的热点 | 第18-19页 |
1.2 微囊技术及其发展 | 第19-25页 |
1.2.1 对微胶囊的定义以及认识 | 第19-20页 |
1.2.2 微胶囊技术的优势 | 第20-21页 |
1.2.3 微胶囊壁材的选择 | 第21-22页 |
1.2.4 制备微胶囊的方法 | 第22-24页 |
1.2.5 微胶囊的性能 | 第24-25页 |
1.3 壳聚糖 | 第25-27页 |
1.3.1 壳聚糖的理化性质 | 第26页 |
1.3.2 壳聚糖的分子量对其性质和活性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1.3.3 壳聚糖的衍生物 | 第27页 |
1.4 硫酸钡造影剂 | 第27-28页 |
1.4.1 硫酸钡的体内过程 | 第27-28页 |
1.4.2 硫酸钡的用量 | 第28页 |
1.4.3 硫酸钡的不良反应 | 第28页 |
1.5 肠道微生态与疾病 | 第28-29页 |
1.5.1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 | 第29页 |
1.6 双歧杆菌微囊化的意义 | 第29-30页 |
1.7 本研究的假设、内容、技术路线 | 第30-33页 |
1.7.1 研究假设 | 第30-31页 |
1.7.2 研究内容 | 第31-32页 |
1.7.3 技术路线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AB 微球和 CA-B 微胶囊制备以及形状,表征,体内的耐受和释放 | 第33-47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33-35页 |
2.1.1 主要试剂 | 第33-34页 |
2.1.2 主要仪器及耗材 | 第34-35页 |
2.2 主要溶液的配置 | 第35-37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37-40页 |
2.3.1 双歧杆菌菌种的活化与保存 | 第37页 |
2.3.2 双歧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 | 第37-38页 |
2.3.3 CA-B微胶囊的制备 | 第38页 |
2.3.4 形态学分析 | 第38-39页 |
2.3.5 CA-B微胶囊的物理表征 | 第39页 |
2.3.6 双歧杆菌在CA-B微胶囊中的分布 | 第39页 |
2.3.7 在模拟胃酸中的耐受试验 | 第39-40页 |
2.3.8 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释放特征 | 第40页 |
2.3.9 统计学分析 | 第40页 |
2.4 实验结果 | 第40-45页 |
2.4.1 CA-B微胶囊和AB微球的形态学分析 | 第40-41页 |
2.4.2 CA-B微胶囊的物理表征 | 第41-42页 |
2.4.3 双歧杆菌在CA-B微胶囊中的分布 | 第42-43页 |
2.4.4 CA-B微胶囊和AB微球包裹的双歧杆菌在模拟胃酸环境中对双歧杆菌的保护效果 | 第43-44页 |
2.4.5 AB微球和CA-B微胶囊包裹的双歧杆菌在模拟肠液和模拟胃液中的释放效率 | 第44-45页 |
2.5 讨论与结论 | 第45-47页 |
第三章 CA-B微胶囊包裹的双歧杆菌对DSS诱导的小鼠肠炎的治疗效果 | 第47-55页 |
3.1 实验仪器和材料 | 第47-49页 |
3.1.1 实验动物 | 第47页 |
3.1.2 主要试剂 | 第47-48页 |
3.1.3 主要仪器及耗材 | 第48页 |
3.1.4 主要溶剂的配置 | 第48-49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49-52页 |
3.2.1 小鼠肠炎模型的建立 | 第49-50页 |
3.2.2 小鼠肠炎活动指数的评估 | 第50页 |
3.2.3 结肠长度的检测 | 第50页 |
3.2.4 HE染色 | 第50-52页 |
3.2.5 统计学处理 | 第52页 |
3.3 实验结果 | 第52-54页 |
3.3.1 CA-B微 胶囊包裹的双歧杆菌缓解DSS诱 导的小鼠肠炎模型 | 第52-53页 |
3.3.2 CA-B微胶囊包裹的双歧杆菌缓解肠炎的解剖结构 | 第53-54页 |
3.4 讨论与结论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CA-B 微胶囊的体内 CT 成像 | 第55-59页 |
4.1 实验材料 | 第55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55-56页 |
4.2.1 CA-B微胶囊体外成像 | 第55页 |
4.2.2 CA-B微胶囊体内成像 | 第55-56页 |
4.3 实验结果 | 第56-57页 |
4.3.1 CA-B微胶囊的体外CT成像 | 第56页 |
4.3.2 CA-B微胶囊包裹的双歧杆菌在体内CT成像 | 第56-57页 |
4.4 讨论与结论 | 第57-59页 |
第五章 肠道菌群的分析 | 第59-65页 |
5.1 主要仪器与耗材 | 第59页 |
5.2 试验方法 | 第59-60页 |
5.2.1 小鼠粪便的采集 | 第59页 |
5.2.2 小鼠粪便样品的处理 | 第59-60页 |
5.3 仪器的测定 | 第60-61页 |
5.3.1 气相色谱质谱仪实验条件 | 第60页 |
5.3.2 Miseq测序平台通过分析细菌 16s rRNA的检测对老鼠粪便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| 第60-61页 |
5.4 实验结果 | 第61-64页 |
5.4.1 稀释样品在相似水平为 97%的OTU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4.2 在门水平和种水平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 | 第62-64页 |
5.5 讨论与结论 | 第64-65页 |
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65页 |
6.2 展望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相关科研成果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