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基础医学论文--医学免疫学论文

Rac1载体的构建及其对RAW264.7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影响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3页
    1.1.Rac1的特点第12-13页
    1.2 Rac1相关的信号通路第13-14页
    1.3 Rac1的生物学作用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Rac1与细胞运动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Rac1与细胞增殖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Rac1与血管生成第15-16页
    1.4 Rac1参与免疫调节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Rac1与T细胞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Rac1与巨噬细胞第17-18页
    1.5 Rac1与疾病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Rac1与哮喘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Rac1与肿瘤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Rac1与其他疾病第20-21页
    1.6 研究目的、方法、实验设计方案和意义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研究目的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研究方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实验设计方案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研究意义第22-23页
第二章 pCDNA3.1-Rac1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3-42页
    2.1 实验仪器和材料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仪器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材料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实验试剂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主要溶液配制第26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26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细胞培养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pCDNA3.1-Rac1质粒的构建第27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细胞质粒转染与si RNA干扰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细胞蛋白的提取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Western blot检测Rac1蛋白的表达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统计学分析第36页
    2.3 实验结果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小鼠Rac1全长基因的扩增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重组质粒的测序鉴定结果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qRT-PCR检测RAW264.7 细胞转染及干扰后Rac1 mRNA的表达情况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Western blot检测RAW264.7 细胞转染及干扰后Rac1蛋白的表达情况第40页
    2.4 讨论第40-42页
第三章 Rac1对RAW264.7 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影响第42-53页
    3.1 实验仪器和材料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仪器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材料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实验试剂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主要溶液配制第44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细胞培养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细胞转染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CCK-8 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Transwell迁移实验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流式细胞术分析CD80、CD86、MHCⅡ表面分子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细胞RNA的提取及逆转录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qRT-PCR检测细胞中IL-1β、IL-6、IL-33 和TNF-α 的mRNA表达水平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343.2.10 统计学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3.3 实验结果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Rac1对RAW264.7 细胞增殖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Rac1对RAW264.7 细胞迁移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Rac1对RAW264.7 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Rac1对RAW264.7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Rac1对RAW264.7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蛋白水平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51-53页
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53-54页
    4.1 主要结论第53页
    4.2 展望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62页
致谢第62-63页
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文章第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构建CT显影与肠溶靶向双功能微胶囊用于口服益生菌递送的研究
下一篇:火针联合电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清IL-4、TNF-a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