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主要符号对照表 | 第9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4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 项目计划节点及相应成果 | 第14页 |
1.4 论文结构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徐变特性研究 | 第16-34页 |
2.1 混凝土徐变和收缩的影响因素 | 第16-21页 |
2.1.1 水灰比对混凝土徐变收缩的影响 | 第17页 |
2.1.2 骨料对混凝土徐变收缩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2.1.3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徐变收缩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2.1.4 水泥类型对混凝土徐变收缩的影响 | 第19页 |
2.1.5 环境介质条件对混凝土徐变收缩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2.1.6 构件形状和尺寸对混凝土徐变收缩的影响 | 第20页 |
2.1.7 配筋对混凝土徐变收缩的影响 | 第20页 |
2.1.8 外加剂对混凝土徐变收缩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2.2 混凝土徐变和收缩的作用机理 | 第21页 |
2.3 徐变和收缩预测计算模型 | 第21-30页 |
2.3.1 预测计算模型基本概念 | 第21-22页 |
2.3.2 国内外常见的预测计算模型 | 第22-26页 |
2.3.3 各预测计算模型的比较 | 第26-30页 |
2.4 预测计算模型的建立原则 | 第30-32页 |
2.5 我国试验方法与工程需求 | 第32-34页 |
第3章 徐变特性系列试验 | 第34-58页 |
3.1 混凝土配合比 | 第34-35页 |
3.2 混凝土原材料参数 | 第35-38页 |
3.2.1 水泥 | 第35-36页 |
3.2.2 粉煤灰 | 第36页 |
3.2.3 矿渣粉 | 第36-37页 |
3.2.4 细骨料 | 第37页 |
3.2.5 粗骨料 | 第37页 |
3.2.6 减水剂 | 第37-38页 |
3.2.7 水 | 第38页 |
3.2.8 高吸水性树脂(SAP) | 第38页 |
3.3 试验方案 | 第38-39页 |
3.4 试验方法 | 第39-42页 |
3.4.1 徐变试验 | 第39-42页 |
3.4.2 干燥收缩试验 | 第42页 |
3.5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徐变试验加载参数 | 第42-43页 |
3.6 确定变形测量方式的徐变特性试验预演试验 | 第43-47页 |
3.6.1 试验背景和目的 | 第43-44页 |
3.6.2 试验方法 | 第44-46页 |
3.6.3 徐变特性试验预演试验结果 | 第46-47页 |
3.7 徐变特性试验正式试验结果 | 第47-58页 |
3.7.1 试验参数 | 第47-48页 |
3.7.2 新拌混凝土的状态 | 第48-49页 |
3.7.3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徐变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| 第49-54页 |
3.7.4 掺加SAP的混凝土徐变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4-58页 |
第4章 基于B3徐变收缩预测计算模型的本地化公式推导和数值拟合 | 第58-77页 |
4.1 Matlab软件数据拟合简介 | 第58-59页 |
4.2 徐变预测模型的推导和系数数值拟合计算 | 第59-71页 |
4.2.1 B3模型简介 | 第59-61页 |
4.2.2 新物理量的引入和推导假定 | 第61-62页 |
4.2.3 考虑流动性参数的经验系数拟合 | 第62-64页 |
4.2.4 徐变预测计算模型的准确性检验 | 第64-71页 |
4.3 收缩预测模型的推导和系数数值拟合计算 | 第71-77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77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77页 |
5.3 研究过程的局限性 | 第77-78页 |
5.4 研究展望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