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8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混凝土桥梁加固方法和优缺点 | 第9-10页 |
1.3 聚合物砂浆预应力钢丝绳加固技术 | 第10-11页 |
1.3.1 聚合物砂浆预应力钢丝绳加固技术的特点 | 第10页 |
1.3.2 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| 第11-13页 |
2 加固体系正截面抗弯计算分析理论 | 第13-23页 |
2.1 聚合物砂浆加固体系的组成 | 第13-14页 |
2.2 计算假定及材料的本构模型 | 第14-16页 |
2.2.1 理论计算假定 | 第14页 |
2.2.2 材料的本构模型 | 第14-16页 |
2.3 加固体系正截面抗弯理论分析 | 第16-20页 |
2.3.1 开裂弯矩计算 | 第16页 |
2.3.2 屈服荷载计算 | 第16-17页 |
2.3.3 极限荷载计算 | 第17-20页 |
2.4 加固体系刚度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4.1 开裂前刚度计算 | 第20页 |
2.4.2 开裂至屈服阶段刚度计算 | 第20-22页 |
2.4.3 钢筋屈服后刚度计算 | 第22页 |
2.4.4 挠度计算公式 | 第2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3 试验梁有限元模拟分析及 16mT梁力学性能分析 | 第23-51页 |
3.1 试验基本介绍 | 第23-25页 |
3.2 试验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5-27页 |
3.2.1 模型中单元及材料参数的选取 | 第25-26页 |
3.2.2 荷载作用及边界条件的模拟 | 第26页 |
3.2.3 试验梁有限元模型 | 第26-27页 |
3.3 Midas FEA分析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对比 | 第27-32页 |
3.3.1 试验梁有限元模型挠度计算 | 第27-28页 |
3.3.2 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| 第28-32页 |
3.4 不同参数对 16mT梁加固后抗弯性能影响分析 | 第32-44页 |
3.4.1 16mT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2-34页 |
3.4.2 混凝土强度对抗弯性能的影响 | 第34-37页 |
3.4.3 聚合物砂浆厚度对抗弯性能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4.4 钢丝绳的不同布置方式对抗弯性能的影响 | 第38-41页 |
3.4.5 张拉控制应力对抗弯性能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3.5 不同参数对 16mT梁加固后延性影响分析 | 第44-49页 |
3.5.1 延性的概念及指标 | 第44页 |
3.5.2 混凝土强度对延性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5.3 聚合物砂浆厚度对延性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5.4 钢丝绳布置方式对延性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5.5 张拉控制应力对延性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4 建边大桥抗弯加固前后对比分析 | 第51-65页 |
4.1 工程概况 | 第51-54页 |
4.1.1 桥梁现存的主要病害 | 第51-52页 |
4.1.2 桥梁加固设计方案 | 第52-54页 |
4.2 加固前后抗弯承载能力的验算 | 第54-57页 |
4.2.1 建边大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54-55页 |
4.2.2 维修加固前后抗弯承载能力验算 | 第55-57页 |
4.3 加固前后静载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| 第57-63页 |
4.3.1 测点布置 | 第57页 |
4.3.2 试验车辆的确定 | 第57-58页 |
4.3.3 试验工况及荷载效率 | 第58-59页 |
4.3.4 加固前后挠度对比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3.5 加固前后横向分布系数对比分析 | 第60-62页 |
4.3.6 加固前后应变对比分析 | 第62-6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