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5-23页 |
1.1 奶牛胎衣不下研究概述 | 第15页 |
1.2 奶牛胎衣正常排出机制 | 第15页 |
1.3 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| 第15-17页 |
1.3.1 激素因素 | 第15-16页 |
1.3.2 免疫因素 | 第16页 |
1.3.3 宫缩因素 | 第16页 |
1.3.4 胶原蛋白酶因素 | 第16页 |
1.3.5 其他因素 | 第16页 |
1.3.6 中兽医学对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认识 | 第16-17页 |
1.4 奶牛胎衣不下的治疗 | 第17-18页 |
1.4.1 手术剥离 | 第17页 |
1.4.2 药物治疗 | 第17-18页 |
1.5 胎衣不下的预防措施 | 第18页 |
1.5.1 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| 第18页 |
1.5.2 产前药物预防 | 第18页 |
1.6 植物精油的概述 | 第18-22页 |
1.6.1 植物精油的主要功能 | 第18-19页 |
1.6.2 抑菌和杀菌作用 | 第19-20页 |
1.6.3 对畜禽免疫力的影响 | 第20页 |
1.6.4 对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1.6.5 对畜禽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| 第21页 |
1.6.6 其他作用 | 第21-22页 |
1.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复方精油LZ307的急性毒性试验 | 第23-25页 |
2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3页 |
2.1.1 主要试验材料及仪器 | 第23页 |
2.1.2 实验方法 | 第23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3 讨论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复方精油LZ307的亚慢性毒性试验 | 第25-31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6页 |
3.1.1 主要试验材料及仪器 | 第25页 |
3.1.2 亚慢性毒性的临床指标观察 | 第25-26页 |
3.1.3 统计学方法 | 第26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0页 |
3.2.1 大鼠基本状况观察 | 第26页 |
3.2.2 灌胃期间大鼠的指标变化情况 | 第26-30页 |
3.3 讨论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复方精油LZ307的局部刺激性试验 | 第31-36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2页 |
4.1.1 主要试验材料及仪器 | 第31页 |
4.1.2 实验方法 | 第31-32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5页 |
4.2.1 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 | 第32-33页 |
4.2.2 皮肤过敏性试验结果 | 第33页 |
4.2.3 子宫毒性 | 第33-35页 |
4.3 讨论 | 第35-36页 |
第五章 复方精油LZ307治疗奶牛胎衣不下的临床试验 | 第36-41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38页 |
5.1.1 主要试验材料及仪器 | 第36-37页 |
5.1.2 试验方法 | 第37页 |
5.1.3 观察指标 | 第37页 |
5.1.4 统计学方法 | 第37-38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39页 |
5.2.1 一般状况 | 第38页 |
5.2.2 临床试验结果观察 | 第38页 |
5.2.3 对血常规的影响 | 第38页 |
5.2.4 对血液生化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5.3 讨论 | 第39-41页 |
第六章 复方精油LZ307对胎衣不下奶牛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| 第41-48页 |
6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2页 |
6.1.1 主要试验材料及仪器 | 第41页 |
6.1.2 试验方法 | 第41页 |
6.1.3 色谱-质谱分析 | 第41-42页 |
6.1.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| 第42页 |
6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6页 |
6.2.1 实验质量控制 | 第42-43页 |
6.2.2 主成分分析(PCA)、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( PLS-DA)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(OPLS-DA) | 第43-44页 |
6.2.3 显著性差异代谢物 | 第44-46页 |
6.2.4 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分析 | 第46页 |
6.3 讨论 | 第46-48页 |
第七章 全文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6页 |
附录 | 第56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