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药用作物论文--草本论文--多年生论文

北细辛种子贮藏生理生化变化及其修复技术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英文缩略表第14-15页
第一章 引言第15-22页
    1.1 影响种子贮藏寿命的因素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温度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水分第16页
    1.2 种子老化及劣变机理的研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种子劣变后活力的变化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种子劣变后生理生化的变化第17-18页
    1.3 劣变种子的修复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吸湿回干处理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渗透调节处理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化学药剂处理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其他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1.4 北细辛种子贮藏研究进展第20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第20-22页
第二章 贮藏条件对北细辛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22-50页
    2.1 材料第22页
    2.2 方法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种子含水量的测定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不同含水量种子的调整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种子贮藏条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种子发芽率的测定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种子电导率的测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种子酶提取液的制备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9 种子丙二醛(MDA)含量的测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0 种子储藏物质含量的测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1 种子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2 数据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25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种子脱水过程中含水量变化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活力变化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变化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储藏物质含量变化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第41-47页
    2.4 讨论与小结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讨论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小结第48-50页
第三章 人工老化对北细辛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50-57页
    3.1 材料第50页
    3.2 方法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种子人工老化处理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种子活力的测定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测定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数据处理第51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人工老化处理对北细辛种子活力的影响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人工老化处理对种子电导率和MDA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人工老化处理对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人工老化处理对种子储藏物质含量的影响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人工老化处理对种子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种子活力与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3.4 讨论与小结第55-57页
第四章 引发处理对老化北细辛种子修复作用的研究第57-63页
    4.1 材料第57页
    4.2 方法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老化修复处理方法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种子生活力测定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数据处理第57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分析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不同引发剂对老化种子修复效果的比较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不同浓度的PEG对老化种子修复效果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不同浓度的GaCl2对老化种子修复效果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不同浓度的ASA对老化种子修复效果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不同浓度的KH2PO4对老化种子修复效果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不同浓度的GA3对老化种子修复效果第61-62页
    4.4 讨论与小结第62-63页
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63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8页
致谢第68-69页
作者简历第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两个水稻早衰基因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
下一篇:玉米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遗传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