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--以沂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
中文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选题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3.1 国外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情况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内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情况 | 第12-14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5.1 文献研究法 | 第15页 |
1.5.2 调查研究法 | 第15页 |
1.5.3 比较分析法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| 第16-20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2.1.1 中等职业学校 | 第16页 |
2.1.2 校企合作 | 第16-17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2.2.1 公共政策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2 博弈论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我国校企合作概述 | 第20-25页 |
3.1 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发展 | 第20-21页 |
3.2 我国校企合作的主要类型 | 第21-25页 |
3.2.1 学校主导型校企合作 | 第21-23页 |
3.2.2 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 | 第23-25页 |
第四章 沂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情况 | 第25-30页 |
4.1 沂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基本概况 | 第25页 |
4.2 沂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企合作情况 | 第25-30页 |
4.2.1 浅层次校企合作 | 第25-26页 |
4.2.2 中层次校企合作 | 第26-28页 |
4.2.3 深层次校企合作 | 第28-30页 |
第五章 校企合作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0-35页 |
5.1 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2页 |
5.1.1 缺少政府监管与指导 | 第30页 |
5.1.2 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弱 | 第30页 |
5.1.3 学校实训教学能力不足 | 第30-31页 |
5.1.4 学生实习质量缺乏有效保障 | 第31页 |
5.1.5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差 | 第31-32页 |
5.2 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2-35页 |
5.2.1 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| 第32页 |
5.2.2 政府对促进校企合作热度不高 | 第32-33页 |
5.2.3 学校对校企合作重视度不够 | 第33页 |
5.2.4 企业自身利益受损 | 第33-34页 |
5.2.5 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合作资源的冲击 | 第34-35页 |
第六章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经验借鉴 | 第35-42页 |
6.1 德国“双元制”校企合作 | 第35-36页 |
6.2 美国“合作教育” | 第36-38页 |
6.3 英国“三明治” | 第38-39页 |
6.4 澳大利亚“TAFE” | 第39-40页 |
6.5 日本的“产学官合作” | 第40-42页 |
第七章 优化校企合作发展的对策 | 第42-51页 |
7.1 完善政策法规及配套细则 | 第42-44页 |
7.1.1 明确校企合作多方主体责任要求 | 第42页 |
7.1.2 加大人财物等政策性扶持 | 第42-43页 |
7.1.3 制定配套政策和法规细则 | 第43页 |
7.1.4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| 第43-44页 |
7.2 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 | 第44-45页 |
7.2.1 转变思想观念 | 第44页 |
7.2.2 设立专门监管机构 | 第44页 |
7.2.3 设立扶持校企合作专项资金 | 第44-45页 |
7.2.4 制定和实施合作评价机制 | 第45页 |
7.3 增强企业合作动力 | 第45-47页 |
7.3.1 强化企业参与合作的责任意识 | 第45-46页 |
7.3.2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| 第46页 |
7.3.3 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| 第46-47页 |
7.4 抓好学校自身建设 | 第47-49页 |
7.4.1 强化学校校企合作的意愿和职责担当 | 第47页 |
7.4.2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| 第47-48页 |
7.4.3 合理设置课程、突出技能训练 | 第48页 |
7.4.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| 第48-49页 |
7.5 搭建合作信息服务平台 | 第49-50页 |
7.6 与高职学校对接合作、组建校企合作联盟 | 第50-51页 |
注释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