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东南客家民居的自组织演化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2页 |
1.1 研究的选题 | 第13-20页 |
1.1.1 相关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1.2 课题的提出 | 第14-16页 |
1.1.3 理论的引入 | 第16-20页 |
1.2 研究的目标 | 第20页 |
1.3 研究的内容 | 第20-25页 |
1.3.1 面向的对象 | 第20-24页 |
1.3.2 面向的范围 | 第24-25页 |
1.3.3 主要的内容 | 第25页 |
1.4 研究的意义 | 第25-27页 |
1.5 研究的方法 | 第27-28页 |
1.6 研究的创新 | 第28-30页 |
1.7 研究的框架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理论的基础:自组织下的传统与现代化 | 第32-54页 |
2.1 自组织理论 | 第33-43页 |
2.1.1 相关理论概述 | 第33-38页 |
2.1.2 演化与自组织 | 第38-43页 |
2.2 全新的认识 | 第43-45页 |
2.2.1 传统的新认识 | 第43-44页 |
2.2.2 现代化新认识 | 第44-45页 |
2.3 民居自组织 | 第45-53页 |
2.3.1 传统的表现 | 第46-50页 |
2.3.2 现代化影响 | 第50-53页 |
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三章 叙事的背景:桂东南客家及其民居通识 | 第54-177页 |
3.1 地域的概况 | 第54-55页 |
3.2 客家的渊源 | 第55-59页 |
3.2.1 客家民系源流略论 | 第55页 |
3.2.2 桂东南客家的渊源 | 第55-59页 |
3.3 民居的概貌 | 第59-160页 |
3.3.1 民居类型 | 第59-108页 |
3.3.2 结构构成 | 第108-122页 |
3.3.3 装饰装修 | 第122-150页 |
3.3.4 防御组织 | 第150-159页 |
3.3.5 总体分布 | 第159-160页 |
3.4 民居的特性 | 第160-176页 |
3.4.1 特性表现 | 第161-162页 |
3.4.2 特性形成 | 第162-176页 |
小结 | 第176-177页 |
第四章 曾经的过去:桂东南客家民居历史回顾 | 第177-261页 |
4.1 过去的历程 | 第177-196页 |
4.1.1 混沌:唐代及之前的时期 | 第177-179页 |
4.1.2 初现:宋代至明代的前期 | 第179页 |
4.1.3 稳定:明中期至清中前期 | 第179-185页 |
4.1.4 变迁:清后期至民国时期 | 第185-193页 |
4.1.5 衰落:建国至当下的时期 | 第193-196页 |
4.2 源流的追溯 | 第196-204页 |
4.2.1 桂东南客家民居的“产生” | 第196-197页 |
4.2.2 桂东南客家民居的“出现” | 第197-204页 |
4.3 自组织表现 | 第204-223页 |
4.3.1 自发性的表现 | 第204-206页 |
4.3.2 适应性的表现 | 第206-213页 |
4.3.3 自相似的表现 | 第213-223页 |
4.4 自组织特征 | 第223-241页 |
4.4.1 相对封闭的系统 | 第223-230页 |
4.4.2 近平衡态的系统 | 第230-233页 |
4.4.3 低度有序的系统 | 第233-236页 |
4.4.4 短程关联的系统 | 第236-241页 |
4.5 自组织机制 | 第241-259页 |
4.5.1 协同动力学机制 | 第241-248页 |
4.5.2 超循环组织机制 | 第248-259页 |
4.6 传统再认识 | 第259-260页 |
小结 | 第260-261页 |
第五章 困惑的当下:桂东南客家民居现状研究 | 第261-322页 |
5.1 现实的困境 | 第261-266页 |
5.1.1 旧传统民居现状 | 第262-264页 |
5.1.2 新传统民居现状 | 第264-266页 |
5.2 问题的产生 | 第266-295页 |
5.2.1 社会层面的影响 | 第266-277页 |
5.2.2 文化层面的影响 | 第277-284页 |
5.2.3 经济层面的影响 | 第284-288页 |
5.2.4 政治层面的影响 | 第288-294页 |
5.2.5 各方的关联作用 | 第294-295页 |
5.3 自组织分析 | 第295-319页 |
5.3.1 剧变的条件:耗散结构的形成 | 第295-300页 |
5.3.2 运动的机制:协同竞争与涨落 | 第300-306页 |
5.3.3 组织的方式:超循环的断与续 | 第306-311页 |
5.3.4 发展的过程:从停滞走向突变 | 第311-315页 |
5.3.5 当下的状态:分形结构的破坏 | 第315-319页 |
5.4 疑问的提出 | 第319-320页 |
5.4.1 转型的本质 | 第319-320页 |
5.4.2 终点或起点 | 第320页 |
小结 | 第320-322页 |
第六章 可能的未来:桂东南客家民居发展探索 | 第322-367页 |
6.1 基本的构想 | 第322-324页 |
6.1.1 同在:一项基本的原则 | 第322-323页 |
6.1.2 缝合:一种弥补的策略 | 第323-324页 |
6.1.3 之间:一个连续的过程 | 第324页 |
6.2 系统的建设 | 第324-330页 |
6.2.1 系统修复:整体观念的确立 | 第325-327页 |
6.2.2 系统强化:自组织性的增强 | 第327-330页 |
6.3 本体的操作 | 第330-366页 |
6.3.1 浅的设计:耗散结构方法论 | 第330-341页 |
6.3.2 回到符号:超循环的方法论 | 第341-353页 |
6.3.3 分形应用:分形结构方法论 | 第353-360页 |
6.3.4 范式重建:协同竞争方法论 | 第360-366页 |
小结 | 第366-367页 |
结语 | 第367-372页 |
图表来源 | 第372-3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3-38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380-381页 |
致谢 | 第381-382页 |
附件 | 第3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