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蒽醌染料和偶氮染料的生物处理研究进展 | 第11-38页 |
1.1 染料废水的基本特性 | 第11-12页 |
1.1.1 染料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1.1.2 染料废水的特点 | 第12页 |
1.2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2.1 染料废水的物理、化学处理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2.2 染料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 蒽醌染料及中间体的生物处理研究现状 | 第14-23页 |
1.3.1 蒽醌染料的生物处理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3.2 蒽醌染料中间体的生物处理研究现状 | 第19-23页 |
1.4 偶氮染料的生物处理研究现状 | 第23-35页 |
1.4.1 具有偶氮染料脱色能力的微生物 | 第24-25页 |
1.4.2 微生物处理偶氮染料的影响因素 | 第25-27页 |
1.4.3 有氧条件下微生物使偶氮染料脱色的机理 | 第27-30页 |
1.4.4 微生物厌氧还原偶氮染料的机理 | 第30-35页 |
1.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35-38页 |
1.5.1 前期工作的概述 | 第35-37页 |
1.5.2 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37-38页 |
2 鞘氨醇单胞菌对1-氨基蒽醌-2-磺酸脱色的特性及机理 | 第38-59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8-42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38-39页 |
2.1.2 实验方法 | 第39-42页 |
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57页 |
2.2.1 菌株QYY生长与脱色条件的确定 | 第42-46页 |
2.2.2 1-氨基蒽醌-2-磺酸脱色过程中紫外-可见波谱变化 | 第46-47页 |
2.2.3 1-氨基蒽醌-2-磺酸脱色过程中总有机碳变化 | 第47页 |
2.2.4 1-氨基蒽醌-2-磺酸脱色产物的鉴定 | 第47-53页 |
2.2.5 1-氨基蒽醌-2-磺酸的脱色途径 | 第53-54页 |
2.2.6 1-氨基蒽醌-2-磺酸脱色酶的特性 | 第54-57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3 鞘氨醇单胞菌对偶氮染料的脱色特性 | 第59-76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9-65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59-61页 |
3.1.2 实验方法 | 第61-65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65-74页 |
3.2.1 菌株QYY的好氧生长阶段对酸性大红3R脱色的影响 | 第65页 |
3.2.2 酸性大红3R脱色条件的优化 | 第65-69页 |
3.2.3 酸性大红3R的脱色途径 | 第69-72页 |
3.2.4 菌株QYY对其它偶氮染料的脱色特性 | 第72-74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4 蒽醌染料中间体促进磺酸化偶氮染料脱色的特性 | 第76-90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76-79页 |
4.1.1 实验材料 | 第76-77页 |
4.1.2 实验方法 | 第77-79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79-89页 |
4.2.1 蒽醌染料中间体促进菌株QYY对磺酸化偶氮染料脱色的特性 | 第79-81页 |
4.2.2 蒽醌染料中间体促进其它微生物对磺酸化偶氮染料脱色的特性 | 第81-85页 |
4.2.3 酸性大红3R的厌氧脱色和蒽醌染料中间体的好氧降解 | 第85-8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89-90页 |
5 蒽醌化合物促进磺酸化偶氮染料脱色机理初探 | 第90-105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90-95页 |
5.1.1 实验材料 | 第90-92页 |
5.1.2 实验方法 | 第92-95页 |
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95-103页 |
5.2.1 最适醌介体的确定 | 第95-96页 |
5.2.2 醌化合物介导的磺酸化偶氮染料还原的限速步骤 | 第96-97页 |
5.2.3 菌株QYY细胞膜上的醌还原酶特性 | 第97-99页 |
5.2.4 菌株QYY细胞质中醌还原酶特性 | 第99-103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5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05-107页 |
6.1 结论 | 第105-106页 |
6.2 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| 第106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5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115-11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116-117页 |
致谢 | 第117-11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