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企业经济论文--企业供销管理论文

转换障碍对顾客忠诚的作用机制研究--以移动通讯行业为例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目录第9-12页
图目录第12-13页
表目录第13-14页
图示说明第14-15页
1 绪论第15-3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本研究的理论背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本研究的实践背景第16-17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标第17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转换障碍研究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顾客忠诚研究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顾客满意度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顾客承诺研究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顾客信任研究第28-31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框架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范围和对象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32-33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结构第33-34页
    1.6 本章小结第34-36页
2 结构方程建模及其分析第36-44页
    2.1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第36-37页
    2.2 结构方程建模第37-38页
    2.3 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第38-40页
    2.4 测量模型的具体评估第40-42页
    2.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步骤第42-43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3 概念模型及其研究假设第44-52页
    3.1 转换障碍对顾客忠诚的直接驱动作用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积极转换障碍对顾客忠诚的直接作用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消极转换障碍对顾客忠诚的直接作用第44-45页
    3.2 转换障碍对顾客忠诚的间接作用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顾客满意度在转换障碍与顾客忠诚关系中的中间作用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信任在转换障碍与顾客忠诚关系中的中间作用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承诺在转换障碍与顾客忠诚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第49-50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50-52页
4 问卷的形成与数据收集第52-67页
    4.1 问卷形成与数据收集流程第52-53页
    4.2 变量分类与初始测量问项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外生潜变量:积极转换障碍和消极转换障碍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内生潜变量: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中间变量:顾客满意度、情感性承诺、持续性承诺和关系信任第55-56页
    4.3 小规模访谈第56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访谈的目的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访谈过程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访谈结果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初始测量量表第58-61页
    4.4 前测及最终问卷的形成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前测概述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探索性因子分析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信度分析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最终问卷形成第64页
    4.5 问卷大规模发放与数据收集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样本对象与规模界定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问卷的大规模发放方式第65-66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66-67页
5 样本数据描述性分析和质量评估第67-83页
    5.1 大规模调查的资料分析方法和工具选择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资料的分析方法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分析工具(软件)的选择第68页
    5.2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分析第68-70页
    5.3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评估第70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消极转换障碍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积极转换障碍第73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关系承诺和关系信任第79-82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82-83页
6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第83-99页
    6.1 转换障碍各子维度对顾客忠诚的影响实证研究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结构模型设立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模型识别检验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模型参数估计第84-85页
    6.2 转换障碍对顾客忠诚的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第85-9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整合模型设立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模型参数估计第89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与一个竞争性模型的实证比较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假设检验与初步结论第95-98页
    6.3 本章小结第98-99页
7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9-105页
    7.1 全文的研究结论第99-102页
    7.2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02-103页
    7.3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展望第103-105页
致谢第105-106页
参考文献第106-118页
附录A 博士学位论文调查问卷第118-121页
附录B 访谈提纲第121-122页
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22页

论文共12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型冷凝器清洗机器人的智能鲁棒控制方法研究
下一篇:蒽醌染料中间体对偶氮染料脱色的促进作用及其好氧降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