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3-4页 |
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9-2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20-35页 |
第一节 稀土催化丁二烯聚合 | 第20-23页 |
第二节 稀土催化苯乙烯聚合 | 第23-25页 |
第三节 丁二烯与苯乙烯的共聚合 | 第25-27页 |
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内容 | 第27-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-35页 |
第二章 具有立构规整性的聚苯乙烯的合成与表征 | 第35-61页 |
第一节 实验部分 | 第35-37页 |
1.1 原料 | 第35-36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36页 |
1.2.1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6页 |
1.2.2 苯乙烯聚合 | 第36页 |
1.3 聚苯乙烯的表征 | 第36-37页 |
1.3.1 GPC表征 | 第36页 |
1.3.2 POM表征 | 第36页 |
1.3.3 MDSC表征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具有立构规整性的聚苯乙烯的合成 | 第37-60页 |
2.1 TEE/RE摩尔比值对苯乙烯聚合的影响 | 第37-40页 |
2.2 CL/RE摩尔比值对St聚合的影响 | 第40-45页 |
2.3 AI/RE摩尔比值对St聚合的影响 | 第45-49页 |
2.4 催化剂用量对St聚合的影响 | 第49-52页 |
2.5 聚合温度与聚合时间对St聚合的影响 | 第52-60页 |
第三节 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三章 高顺式稀土聚丁二烯橡胶的合成与表征 | 第61-94页 |
第一节 实验部分 | 第61-66页 |
1.1 原料 | 第61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61-62页 |
1.2.1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61-62页 |
1.2.2 丁二烯聚合 | 第62页 |
1.3 生胶性能的表征 | 第62-65页 |
1.3.1 特性粘度及门尼粘度的表征 | 第62页 |
1.3.2 FTIR表征 | 第62-63页 |
1.3.3 GPC表征 | 第63页 |
1.3.4 ~(13)C-NMR表征 | 第63-64页 |
1.3.5 POM表征 | 第64-65页 |
1.3.6 DSC表征 | 第65页 |
1.4 高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硫化特性及硫化胶力学性能 | 第65-66页 |
1.4.1 混炼配方、工艺条件及测试样条的制备 | 第65页 |
1.4.2 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表征 | 第65页 |
1.4.3 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表征 | 第65-66页 |
第二节 高顺式稀土聚丁二烯橡胶的合成 | 第66-87页 |
2.1 TEE/RE摩尔比值对丁二烯聚合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2.2 CL/RE摩尔比值对丁二烯聚合的影响 | 第67-71页 |
2.3 AI/RE摩尔比值对丁二烯聚合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2.4 陈化温度及陈化时间对丁二烯聚合的影响 | 第72-75页 |
2.5 催化剂稳定性的研究 | 第75-80页 |
2.6 催化剂用量对Bd聚合的影响 | 第80页 |
2.7 聚合温度及聚合时间对丁二烯聚合的影响 | 第80-87页 |
第三节 稀土聚丁二烯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| 第87-92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92-94页 |
第四章 苯乙烯与丁二烯的共聚合 | 第94-136页 |
第一节 实验部分 | 第94-101页 |
1.1 原料 | 第94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94-95页 |
1.2.1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94-95页 |
1.2.2 丁二烯与苯乙烯共聚合 | 第95页 |
1.2.3 共聚产物的萃取与分离 | 第95页 |
1.3 共聚物的表征 | 第95-100页 |
1.3.1 FTIR表征 | 第95-96页 |
1.3.2 GPC表征 | 第96-98页 |
1.3.3 ~1H-NMR与~(13)C-NMR表征 | 第98-99页 |
1.3.4 POM与PCM表征 | 第99页 |
1.3.5 DSC表征 | 第99页 |
1.3.6 TEM表征 | 第99页 |
1.3.7 SEM表征 | 第99页 |
1.3.8 AFM表征 | 第99-100页 |
1.4 丁苯共聚物的硫化特性及硫化胶力学性能 | 第100-101页 |
1.4.1 工艺条件及测试样条的制备 | 第100页 |
1.4.2 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表征 | 第100页 |
1.4.3 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表征 | 第100-101页 |
第二节 丁二烯与苯乙烯两嵌段及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| 第101-102页 |
第三节 四氢呋喃可溶部分(SB_1、SBS_1)的表征 | 第102-125页 |
3.1 SB_1、SBS_1的组成分布、微观结构及序列分布 | 第102-116页 |
3.1.1 GPC表征 | 第102-110页 |
3.1.2 FTIR表征 | 第110-111页 |
3.1.3 ~1H-NMR表征 | 第111-112页 |
3.1.4 ~(13)C-NMR表征 | 第112-115页 |
3.1.5 DSC表征 | 第115-116页 |
3.2 SB_1及SBS_1的微观形态 | 第116-121页 |
3.2.1 TEM表征 | 第116-118页 |
3.2.2 PCM表征 | 第118-119页 |
3.2.3 POM表征 | 第119-120页 |
3.2.4 AFM表征 | 第120-121页 |
3.3 SB的物理机械性能表征 | 第121-125页 |
3.3.1 SB的硫化特性及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 | 第121-125页 |
第四节 四氢呋喃不溶部分(SB_2)的微观结构 | 第125-134页 |
4.1 SB_2的微观结构及序列分布 | 第125-128页 |
4.1.1 GPC表征 | 第125页 |
4.1.2 ~(13)C-NMR表征 | 第125-128页 |
4.1.3 DSC表征 | 第128页 |
4.2 SB_2的微观形态 | 第128-134页 |
4.2.1 POM表征 | 第128-130页 |
4.2.2 AFM表征 | 第130-132页 |
4.2.3 PCM表征 | 第132-134页 |
第五节 小结 | 第134-136页 |
第五章 GPPS/SB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本体聚合制备HIPS的探索 | 第136-150页 |
第一节 实验部分 | 第137-139页 |
1.1 原料 | 第137页 |
1.2 GPPS/SB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137页 |
1.3 GPPS/SB复合材料的表征 | 第137-138页 |
1.3.1 TEM表征 | 第137-138页 |
1.3.2 SEM表征 | 第138页 |
1.4 GPPS/SB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| 第138页 |
1.5 HIPS的制备 | 第138页 |
1.5.1 HIPS用催化剂的制备 | 第138页 |
1.5.2 HIPS的制备 | 第138页 |
1.6 HIPS的表征 | 第138-139页 |
1.6.1 TEM表征 | 第138-139页 |
1.6.2 GPC表征 | 第139页 |
第二节 GPPS/SB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| 第139-145页 |
2.1 GPPS/SB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| 第139-143页 |
2.2 GPPS/SB复合材料拉伸及冲击断面的SEM表征 | 第143-145页 |
第三节 丁苯本体共聚合制备HIPS | 第145-148页 |
3.1 HIPS的合成 | 第146页 |
3.2 HIPS的表征 | 第146-148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148-150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150-151页 |
致谢 | 第151-152页 |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52-153页 |
作者和导师简介 | 第153-154页 |
附件 | 第154-155页 |